🎍东西问丨拉美学者奥维多:儒学为中拉文明对话开辟新空间⚡️

发布时间:2025-11-17 00:56:41 来源: 上游新闻

  

  中新社南平11月16日电 题:儒学为中拉文明对话开辟新空间

  ——专访拉美学者、国际儒联执委会委员爱德华多·丹尼尔·奥维多

  中新社记者 龙敏

  今年4月,来自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的三位学者成为国际儒学联合会个人会员。国际儒联执委会委员、罗萨里奥国立大学教授、阿根廷国家科技研究委员会研究员爱德华多·丹尼尔·奥维多(Eduardo Daniel Oviedo)将此视为“儒学在拉美传播的里程碑”。

  作为“齐鲁访学驻研计划”访问学者,奥维多已在山东大学开展《儒学世界观与西方国际体系比较研究》近一年,计划驻留至2026年6月。

  日前在福建南平举办的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上,奥维多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从研究亲历、文明差异、传播实践到现实启示,阐释了儒学如何为中拉文明对话开辟新空间。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在山东济南的研究经历与在阿根廷的研究环境有何不同?哪些典籍让您对“儒学世界观”有更直观的认知?

  奥维多:在山东的研究,是站在儒学发源地理解儒学。在阿根廷时,西班牙文等西方语言出版物的局限性始终是瓶颈,制约研究深度。而熟练掌握中文让我突破这一限制,能直接阅读、分析大量儒家世界观相关中文文献,研究得以建立在更扎实、广泛的文献基础上。

  这不仅深化研究成果,也让我更准确理解中国学界对儒学的多维诠释。当然,儒家思想历经两千五百余年发展,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因此我将研究聚焦于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尤其关注与国际关系密切相关的“子学说”,如义利观、战争观、王霸观、中外观,以及孔子“周礼”与“天下秩序”思想。

  典籍中,《论语》“名正言顺”的思想令我印象深刻。孔子将“正名”视为为政之本,其政治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且这一思想与我喜爱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存在内在关联。孔子强调“言语应当与现实相符”,与早期维特根斯坦“语言与世界对应”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2025年9月28日,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在山东曲阜举行。参祭嘉宾正衣冠、拾肃容,在司礼官的引导下,依次步入大成殿祭拜至圣先师孔子。 中新社记者 李明芮 摄

  中新社记者:如何看待儒家世界观与西方世界观的差别?儒学“天下观”与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的核心差异是什么?儒学理念可为西方体系提供哪些思路?

  奥维多:首先要明确,儒家世界观与西方世界观都是解释世界的思想体系,而非现实本身,这一属性为二者互补提供了前提。

  儒学“天下观”与西方民族国家体系的根本区别,在于秩序构建的逻辑起点。西方体系以主权国家为核心,强调利益博弈与权力平衡;儒学“天下观”则以“四海一家”为起点,追求“义利兼顾”的道德秩序。这种差异在国际实践中表现为,西方体系擅长解决短期利益冲突,而儒学能提供长期价值共识。

  儒家思想为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丰富伦理资源与思想启发,比如“王霸之辨”,但需注意的是,儒家“义战”与“非义战”的区分,和国际法中“合法战争”与“非法战争”的界定仍有不同。

  在当今动荡的国际秩序演变中,和平实现秩序转型是关键议题。儒家思想两千五百余年历史中,既经历战争现实,也积累和平智慧,这种“以和为贵”的经验,为当代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5年10月18日,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在福建省南平市开幕,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会。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中新社记者:向拉美学界介绍儒学时有哪些难题?儒学在拉美地区的传播现状怎样?如何结合拉美本土文化语境解释儒学概念?

  奥维多:儒学与拉美本土思想的比较,很大程度取决于具体国家语境——拉美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上差异显著。阿根廷、乌拉圭、智利原住民人口仅占约1%,将儒家思想与原住民思想比较有意义但不大;然而在秘鲁、墨西哥等“原住民文化仍具强大历史连续性”的国家,这类比较就有更高理论与文化价值。

  从传播现状看,阿根廷的情况具有代表性。其国际关系视角最初受欧洲影响,后被美国学派主导,近年逐渐吸收中国及其他地区思想资源,形成“世界性”特征。正因此,儒家思想在阿根廷学界关注度日益上升,在学界之外也显现一定现实吸引力。目前,在阿根廷现有研究中,“和谐”“仁”等儒学核心概念被频繁提及。

  在国际层面,政策制定者与学者普遍关心“中国如何制定当代外交政策”,要解答这一问题,需同时借鉴两大思想资源:一是源自西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二是源自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对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道德基础,及其对国际体系的间接影响尤为关键。所以当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儒家思想从一种伦理学说,转化为解决国际冲突、促进合作的实践方法。

  

中国企业在阿根廷胡胡伊省高查瑞地区建造的拉美最大光伏发电站。(资料图) 中新社发阿根廷驻华大使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拉美当前面临社会分裂、经济复苏乏力的挑战,儒学理念能为拉美提供哪些借鉴?中拉之间的儒学对话,对全球跨文明交流有何示范?

  奥维多:拉美面临的社会动荡、经济复苏乏力问题,并非当下才出现,而是长期存在。从儒家思想来看,“仁政”与“富民”之间的辩证关系,或可为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思路。

  以阿根廷为例,自1930年起,历届政府始终在“初级产品出口模式”与“工业化模式”之间摇摆,从未像美国、中国那样确立持久的增长模式。由此可得出结论,阿根廷通过“仁政”维系了一定政治稳定,但却未能实现经济的真正现代化,其政治体制缺乏巩固所需的物质基础扩张,也未能通过“富民”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这对其他拉美国家的启示是:“仁政”与“富民”需协同推进,仅有政治稳定不足以解决经济社会难题,需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富民”,为社会和谐与政治巩固提供物质支撑。

  儒家思想可以促进全球思想、文化、经济和政治层面的互动。儒家思想的价值不仅限于“促进跨文明对话”,它还能为其他文明的思想家提供借鉴与启发。比如其“和谐”“天下”等理念,可为解决全球共性问题提供新视角。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探索运用“求同存异”“天下为公”等儒家原则来分析拉中关系,推动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互鉴”交流范式。通过这一范式证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明能以非对抗、非依附的方式实现对话与合作,为破解“文明冲突论”及改善大国与小国间的不平等关系提供实践样本。(完)

  受访者简介:

  

爱德华多·丹尼尔·奥维多。受访者供图

  爱德华多·丹尼尔·奥维多(Eduardo Daniel Oviedo),阿根廷国家科技研究委员会(CONICET)首席研究员;罗萨里奥国立大学(UNR)国际关系及政治学学院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授;中国山东大学“齐鲁访学驻研计划”驻研学者;国际儒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