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2 06:58:52 来源: 齐鲁壹点
中新网呼和浩特10月21日电 题:内蒙古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受热捧 学子在兴趣中逐梦
中新网记者 刘文华
“在项目里遇到的技术难题,跟学校学的理论能对应上吗?”“企业导师的指导,有没有帮你理清未来职业方向?”近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智能科学学院教师团队专程来到北京一人工智能类公司内,看望正在这里实习的学生,并对学生的实习内容进行调研。
该校大四学生孙鑫琦是其中一员:“我倍加珍惜这段实习经历,希望通过这16周的实战历练尽快入行。”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招收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学生的院校,该校智能科学学院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两个专业。智能科学学院副院长哈斯介绍,专业内许多学生都对课程有着浓厚兴趣,同时对未来充满期待。
“我从初中接触基础编程时就‘栽’进去了,现在学这个专业,就想凭着知识创造点自己想做的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二学生潘滢如是班级里的“佼佼者”,她的课程表上排满了 Java、数据结构、数据库等专业课,“大一公共课多,现在终于能深入学专业内容了,所有专业课我都感兴趣。”
在潘滢如看来,学习智能科学与技术的核心不在死记硬背,而在思维方式,“得学会用逻辑解决问题”。去年,她和学校大四学姐合作开发影视推荐网站,尽管网站不够完备,却让她真切感受到“代码变成实用工具”的成就感。谈及未来,她目标明确:“要考研,专门研究计算机视觉,比如在博物馆用摄像头识别手势控制音乐播放,或者做文物图像修复,这些方向太有意思了。”
白平平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一新生。她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很直接:“姐姐是学校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她的辅导员推荐说这个专业前途好,我就报考了。”
目前,白平平正在主攻 C++编程,“课程我都喜欢,看到班里有同学尝试自己做小程序,我也打算跟着一起搞,想做点有创新的东西”。对于未来,白平平的规划很务实:“优先实习积累经验,如果实习发展不如预期,再考虑考研或考公,最终就是想找份理想工作,做出有趣的东西。”
“用冰冷的代码表达想法,这是专业最吸引我的地方。”大三学生纪鑫宇对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充满兴趣,她如今熟练掌握 Java、Python、C++等多种编程语言,还参与开发过“图书管理系统”小程序,“看着自己写的代码变成能实际运用的功能,特别有意思”。
通过已毕业学长学姐返校举办的座谈会,纪鑫宇对专业就业情况有了清晰认知:“这个领域就业是‘两极分化’的,学得扎实、能力强,前景就好;要是学得一般,就很难被企业看上。”正因如此,他把“夯实能力”放在首位,“目前优先规划考研,要是没考上再考虑就业,先把基础打牢,再确定具体方向。”
王子熒是纪鑫宇的同班同学,他告诉记者:“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发展太快了,早就融入生活了,我想靠专业能力帮到更多人。”
目前,王子熒正在推进一个特别的项目,用机器学习技术辨别农作物种类,“结合农业场景做 AI应用,既有创新性,又有实用价值”。对于未来,他的目标很明确:“优先就业,想进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公司,把人工智能技术用到工业领域,落地发挥作用。”
学子们的热情与选择,背后是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的发展。10月1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人,用户规模半年翻番;普及率为36.5%。《报告》认为,国产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得到用户广泛青睐,并推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智能化改造升级。
“希望能把计算机视觉的技术学精,未来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想早点实习,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做出点成绩。”“期待有一天能开发结合蒙古语的智能软件,让更多人了解民族文化。”采访中,潘滢如们的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期盼与信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