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1 07:23:46 来源: 中国搜索
自习室里不“自习” 托管服务“穿马甲”
暑期一些地方学科培训“隐蔽作业”
8月初,家住北方某大城市的大学生王世涛,想利用暑假搭建论文框架,便准备找个安静的自习室。他用手机检索到了附近一家营业的自习室,不过,让王世涛稍感意外的是,这里并不安静:门外贴着很多醒目亮眼的海报,海报上的内容除了自习还有托管和素质培养等,站在楼道里就能听到从里面传出的英语单词朗读声。
更让王世涛意外的是,推开磨砂玻璃门,往常供一个人使用的隔间里,挤进了三四个学生,有的甚至多达五人,一位年轻老师正在给这些孩子讲英语。
显然,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培训在这家自习室里悄悄地进行着。
学习要张弛有度。暑假本是中小学生放松身心、调整节奏的最佳时机,不过,暑假往往被赋予了“弯道超车”的功能,以至出现过多的学科类培训、过重的学业负担。
为此,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个被称为“双减”的政策明确提出要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之后多个配套政策和举措连续出台,在几年的“重拳出击”下,“野蛮”培训的校外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然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几年前那种满街都是培训机构的“盛况”已经看不到了,但针对中小学生的学科类培训依然存在,并更加隐蔽,披上了“自习室”“托管班”等外衣。
自习室里不“自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网络平台搜索了“自习室”,然后随机走访了北方某大城市的几家自习室。记者发现,这些自习室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自习室,安静是这类自习室的主基调。这种自习室通常被分为“键盘区”和“沉浸区”,整个自习室最大的声响就是键盘敲击声和脚步声,“自习”得非常纯粹。
另外一类则截然不同。
在这类自习室里,空间被明显分为了“自习”和“课外班”两种用途。条件好一些的是在公共区域以外分割出几个独立的小房间,小间里通常是一个老师给几个学生讲课,不过毕竟空间有限,隔音不可能太好,记者在一家自习室的留言区看到这样的评论:“键盘大屋旁边的小屋太吵了,完全不隔音,老师给小朋友讲课的声音能听得一清二楚……”
还有条件更差的,直接在公共区域内再辟出一块,用隔板围出更小的空间,老师就在这样仅由隔板围成的狭小空间中讲课。
记者通过观察发现,这类自习室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老师常年驻扎在自习室里,如果是到这里纯粹上自习的人,可以按照正常程序,在前台兑换在平台上购买的时长,找到自己的座位正常自习。如果是来上课或者是咨询上课的,会有专门的人接待。记者看到自习室里有小学生,询问前台是否有针对小学生的课程,前台接待人员立刻把记者引荐给了一位专门负责课程的老师,老师立刻熟练地开始询问记者“孩子开学上几年级”“想补什么课程”……
另外一种自习室则完全失去了“自习”的功能,这里,一边是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听写单词、抽查课文;另一边,初中生身旁堆放着厚厚的错题本。授课老师在电脑屏幕、课本、纸质资料间灵活切换,角落里的打印机“吞”下A4纸“吐”出中高考的模拟题目,还有被称为“班主任”的老师,一边在微信上对接家长和授课老师,一边负责给学生订饭……
记者在一家自习室里遇到了开学即将升入小学六年级的晓萱。晓萱的父母工作很繁忙,暑假很难照顾她,于是就找了这家离家很近的自习室,在这里上课、写作业。
“老师有没有资质,我们心里没底,至于环境,对比了好几家,有的甚至连隔板都没有呢。”晓萱的妈妈姜女士说。
“双减”政策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有着明确的资质要求,而且明确,“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著位置公布”。
记者在走访的这几家自习室内均没有看到相关公示内容。
托管服务穿“马甲”
除了藏在自习室里的课外班外,托管班是课外班的又一个“马甲”。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北方某大城市一机构外看到了“免费托管”的广告。
8月上旬一个工作日的下午4点半,记者在“免费托管”广告附近看到了多位来接孩子的家长。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跟丈夫平时工作都比较忙,下班很晚,孩子马上就要升入四年级了,不想让孩子在家里“虚度时光”,就给他报了这个托管班,“至少有人看着写作业,总比在家玩手机强。”这位家长说。
“免费托管”其实是这家机构招揽课程生源的“入口”。记者在这家机构前台看到,一位姓张的老师了解到一位家长是给五年级的孩子进行咨询时,立刻介绍起了机构的数学提升课程,“我们这边很多‘五升六’的家长都选择‘小中衔接套餐’,除了课本知识,还会带一些奥数竞赛题。”张老师接着指着教材上的“鸡兔同笼”例题说:“您看这样的题,我们就会教孩子用方程和假设法两种解法。”
几番沟通后,这位家长就领走了数学、英语测试卷,机构将根据孩子的答题情况最终确定分班并匹配老师。
记者注意到,在这里,托管仅是一项附赠服务,机构内一面墙上贴着的暑期课表显示,每周一、三、五是数学课,每周二、四是英语课。“现在报名数学或者英语就可以享受托管服务了,托管服务最晚可以持续到晚上6点。”
隐蔽培训背后是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性
无论是自习室里补课,还是披着托管的外衣进行补课,隐蔽性都是这类补课的显著特点。而“见不得光”往往与“风险”相连,比如,教学质量无法保障、收费不透明、退费困难、消防安全隐患等,甚至可能遇到无资质的“黑机构”或人员。
当校外培训频频“改头换面”“穿马甲”后,也给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晓萱告诉记者,最初自己是在一间独立的教室里试听课程的,上了几次课后老师说教室不够用了,就转移到了现在完全不隔音的自习室。“妈妈说,我们是从大教室被骗到了小隔间。”
有人说,课外学科培训的负担之所以很难减下来,就是因为中国家长连绵不绝的培训需求。
其实,家长也很无奈。
一位初二学生家长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们都会说不赞成家长给孩子报课外班,但是后面总会跟上一句话“有的时候也是没办法,这是现在学校面临的基本盘”。
家长们能听懂老师的“言外之意”。
一位家长坦言,“都说这是‘剧场效应’,家长们都是在剧场中看剧的人,绝大多数人不想站起来看剧,但是,现在场子里已经有不少人站了起来,没办法,我们也只能站起来,总不能让孩子掉队吧”。
这几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现,在北方某大城市,一家处在“头部”位置的校外培训机构的线下门店多了起来,门店显眼位置的广告上有美术班、书法班、舞蹈班等各种素质班,当记者以家长的身份询问是否有针对中小学生的学科培训时,门口的老师马上拿出手机,展示其中的文件,那里有针对各个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课程表和开班时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培训的刚性需求依然旺盛。
“第一,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第二,教育依然存在不均衡,只要这两个条件存在,那么刚性的培训需求就存在,就很难消除。”储朝晖介绍,他曾经到丹麦考察发现,丹麦的学生在九年级前没有学业考试,学校老师每个学期会从身体发育、体能、语言、计算、阅读、社交与情绪发展等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评估,形成综合性成长报告,取代单一的学科分数。
单一评价意味着“唯分数”和“筛选性”,储朝晖认为,只有把“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改为“多主体、多维度、全过程”的综合评价,才能真正给中小学生“松绑”,并从根本上压缩校外培训的生存空间。
当然,在治理校外培训的同时,还要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在“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严控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外,还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压减重复性作业,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
唯有“课内提质”和“课外治理”同发力,才能让自习室回归安静自习的本源,让托管服务真正卸下“马甲”,让“双减”的减负目标落到实处,让孩子们拥有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不被学科培训侵占的假期。
(文中学生及家长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实习生 康璐瑶 杨展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11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