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六成普通高中学生在县中就读——如何办好家门口的县中🦚

发布时间:2025-11-18 15:45:49 来源: 企业网

  

  我国近六成普通高中学生在县中就读——

  如何办好家门口的县中(深聚焦)

  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是完善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的关键着力点。过去一段时间,县中聚焦提升教育质量,取得积极成效。然而,近年来,一些县中在生源师资、教育质量、办学条件等方面面临挑战,“县中振兴”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上不了好的学校,县里孩子的未来怎么办?”面对群众的期盼,各地各方将县中发展提上政策议程,通过一系列组合拳系统性回应县中发展难题,努力塑造县域良好教育生态,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怎样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2021年印发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到今年印发的《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规范招生秩序都是重要内容。

  严禁省属、省会城市高中违规面向县域掐尖招生,严禁无计划、超计划招生,严禁空挂学籍、跨区域抢挖生源……不少地方扎实推进“阳光招生”,打破生源恶性竞争怪圈,让县中安心办学。

  “在分班上,学校努力做到均衡配置资源。”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中学高二年级教师李峥说,学校按照学生入学成绩和性别比例,通过电脑随机派位,合理安排每个班的学生,在师资配备上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搭配年轻教师。

  “不少县中过度关注尖子生,忽略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锦山中学校长黎明说,针对这个问题,他所在的学校更加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注重因材施教。对学有余力的孩子开展拓展课程,对跟不上的则进行一对一针对性辅导,“我们特别关注‘学困生’,探索建立学生讲师团,在教师指导下为他们补课,形成合作互助的氛围。”

  在教学方面,一些县中主要靠时间和题海战术换取分数优势。课桌上,试卷摞起来能挡住脸。有的学生犯困也不敢睡,“生怕别人在刷题,自己睡了就等于退步。”

  在李峥看来,提升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时间管理,避免无效刷题。“除了常规课程,我们指导学生安排好每周、每天的学习内容,晚自习留出时间,学生自主整理、总结错题。”李峥说,“我们根据学生情况,探索分层出题,比如基础、提升、拓展等类型,精准适配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

  “学校要对学生的3年负责,把他们送进理想的大学,更要对学生的30年负责,培养赢得出彩人生的品格与能力。”黎明认为,这才是教育质量的深刻体现。

  然而,人们谈论的焦点往往是“高分”“名校生”,学校在思想品德、社团活动等方面的努力却常常被忽略。

  怎样科学评价县中的教育质量?

  “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升学率。成绩之外,更要帮助学生在思想品德、实践技能、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取得进步。”湖南常德市教育局负责人说,进入大学、走向社会后的发展潜能更为重要。

  据介绍,常德出台了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细则,建立包括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3个维度12个要点的评价体系。“既考核区域质量,又把不同类别学校分类‘赛马’。学生发展上,既关注文化成绩,又引导学校关注综合素质,树立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导向。”该负责人表示。

  “在我们学校,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5个好:思想好、吃好、睡好、身体锻炼好、课堂好。”常德市桃源县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刘宏清介绍,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到高三也会举办运动会,体育课每周开设两节,“教学不搞加班加点,合理安排作息,切实保障学生的运动、休息、睡眠时间。”

  “与市区名校拼生源不现实,必须找准自己的优势。”刘宏清说,桃源一中不走“千校一面”的路,而是以特色高中为思路,把国防教育作为办学亮点。比如,招飞方面,近3年培养28名飞行员,9人取得顶尖名校双学籍。未来,桃源一中将继续强化办学特色,让更多孩子从县中起飞,冲向更广阔的天空。

  如何让老师招得来、教得好、留得住?

  加强师资培养培训,优化教师待遇保障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是县中振兴的重要资源。

  “老师们的极致认真、言传身教,刻进了我的逐梦时光。”8年前,从江苏如东县的如东高级中学考入南京大学,季雨豪充满感激。

  大学毕业后,季雨豪选择回到母校,成为一名县中教师:“想同前辈们一样,托举家乡孩子们的梦想。”

  从教,仅有热情还不够。季雨豪回忆,初上讲台,心里有些忐忑:一节课45分钟,怎么把握节奏?学生们能不能听懂?

  学校的系统培训,让他很快上手:与当年的班主任结为师徒,先听“师父”上一课、再自己讲一课;每周两次集体备课,研讨教学难点;每周一次教研课,老师们轮流讲公开课……在学习中成长的季雨豪,从教第二年就获得了省高中化学优秀课展评暨观摩活动一等奖。

  “在专业发展方面,县中老师的能力素养还有提升空间。”如东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王继兵说,学校通过实行“青蓝工程”导师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定期组织专题研讨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努力让县中教师青出于蓝胜于蓝。

  加强师资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壮大师资队伍,则离不开新鲜血液的加入。县中如何招到好老师?

  “过去,学校教师招聘比较困难,有的年份甚至完不成招聘计划。招名校生来当老师,更是不敢想。今年,学校一下子迎来13名北京师范大学的‘优师计划’毕业生。”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校长陈胜全说。

  据了解,“优师计划”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定向培养师范生,今年,中西部迎来首届毕业生近万名。

  “一方面,县中赶上了好政策。另一方面,地方、学校也转变思路,从‘等人才上门’,变为主动对接邀约。”陈胜全说,“优师计划”毕业生的到来,为县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当更多老师招得来、教得好,如何让他们留得住,也是县中面临的难题。有受访县中校长表示,优秀教师被“挖走”的情况时有发生。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刘善槐与团队在东部某省县中调研发现:青年优秀教师以及具有较高学历、职称教师的流动意愿相对更强;学校平台层次越高、环境越优越,教师的流动意愿越低;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是影响教师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刘善槐说,吸引、留住优秀教师,要从工资待遇、职业发展、人文环境、评价机制等维度进行综合改革,营造有利于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的教育生态。

  “将符合条件的县中教师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在职称评聘、待遇保障方面给予县中教师更大支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已提出实施教师队伍提升行动,着力配齐配强队伍,加强培养培训,优化待遇保障。

  优质资源从哪里来?

  精准把脉学校需求,持续深化托管帮扶

  面对软硬件等环环相扣的挑战,县中振兴所需要的是一场系统性的赋能。

  2022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对海南定安县定安中学和云南洱源县第一中学两所县中进行托管帮扶。“经过前期调研,我们梳理出两所县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并据此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帮扶体系。”上海交大基础教育办公室主任、教育学院党委书记王琳媛说。

  在精准把脉的基础上,一套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托管帮扶机制逐步建立:上海交大附中选派4位管理骨干前往两所县中,带去先进的管理理念;校团委每年定向选拔近10名优秀研究生,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目前已选派97人;教育学院专家和附属学校校长近40人次前往指导,破解课程体系、管理机制瓶颈问题……一系列扎实举措,增强了县中教育的底气和信心。

  结对帮扶,要注入优质资源的“活水”,也应播撒视野与素养的“种子”,唤醒学生内在的成长动力。去年,定安中学师生代表受邀赴上海交大开展研学之旅。

  在校史馆,同学们沉浸于百年学府的厚重历史,感受学术精神的绵延传承;在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课堂上,他们旁听化学与生物课,对科学研究产生很大兴趣……一位随行教师感慨:“回去后,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明显转变,目标也更加清晰。”

  据悉,“十四五”时期,教育部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组织48所部属高校和相关专业机构,面向中西部、东北地区2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托管帮扶115所县中。

  与此同时,各地也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地方高校和城区优质普通高中开展县中托管帮扶,目前已托管帮扶县中近2000所,占县中总数的25%左右,初步建立起国家示范、省市为主的县中托管帮扶体系。

  今年秋季学期,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团队,再次奔赴云南梁河县第一中学,开展送教活动——这趟跨越10年的教育奔赴,已成为两校间的温暖约定。

  “过去,梁河教育资源比较匮乏,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到县外读书。现在大变样了,更多孩子愿意留下来了。”梁河一中校长寸永勐说。

  “2012年,云南师范大学成立基础教育集团,重点探索县中振兴之路。目前,在办高中32所,其中县域高中24所,包括合办县中15所、帮扶县中9所。”云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主任王玉光介绍,通过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双教协同”,云南师范大学深度参与县中发展的全过程。

  更令人欣喜的,是人才的回流。寸永勐说,“从我们学校考出去读大学,现在又回来任教的已有12位,这些学生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肖思淇便是其中之一。从梁河一中考入云南师范大学,4年学成后,她坚定返乡任教:“我曾被远方的光点亮,如今,我也要成为那束光,去照亮更多孩子的路。”

  本报记者 黄 超 丁雅诵 吴 月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8日 第 1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