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5 04:14:20 来源: IT之家
当历史来到这一天。
清晨,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北京,共和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2025年9月3日,迎来“中国时刻”。这一天,全世界将共同见证一场盛大的纪念活动。
“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
9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正式开始
天安门城楼上,抗战老兵刘世钺坐在轮椅上,阳光照耀在他胸口的勋章上;广场上,人如潮涌,等待激动人心的时刻。
在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中,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天安门城楼主席台。
“嗒、嗒、嗒”,电子屏上的数字,随着钟摆依次跳动:1945、1955、1965……2025!
9时整,报时钟声响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正式开始。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80响礼炮,还在天空激荡,国歌如洪钟般响起。
浩荡凯歌,激荡起历史的回响。穿过烽火岁月,历经伟大跋涉,庄严的旋律再一次响彻14亿多中国人心间。
坚定而有力的话语,回荡在广场的每一个角落:“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
刘世钺泪洒衣襟。泪光中,他看到在冲锋中倒下的战友,看到被无数双手托举的盛世中国。就在大会开始前,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紧紧握住他的手。
联合军乐团中,57岁的演奏员李峰站得分外挺直。“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听到总书记的讲话,他觉得周身热血沸腾。
广场合唱团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吴嘉琪分外感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听了总书记的讲话,她对乐谱上标注的“饱含敬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爱国不是抽象的口号,我们唱出的每个音符,都是对先辈的致敬和应答,对未来的承诺和信心。”
乘检阅车,越金水桥,进长安街,习近平总书记的问候平稳而坚定——“同志们辛苦了!”战士们回应如山——“为人民服务!”两声交汇,没有多余的语言,却像一根无形的缆绳,穿越历史的风烟,把1945年的胜利号角和2025年的强军足音,紧紧系在一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9时15分,阅兵仪式拉开序幕
受阅方队整装待发。
“分列式,开始——”一声号令,拉开气势磅礴的阅兵仪式序幕。
铿锵足音,奔涌出时代的回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00后民兵队员万紫怡难掩激动,“今天走上阅兵场,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们会用行动证明,既能在铿锵步伐中绽放芳华,也能在强军路上护国安邦!”
26年6次受阅,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技师丁辉有一本沉甸甸的“功勋册”。此刻,他正驾驶新型突击装备,领衔装备方队行进。择一事、终一生,将自己献给“最壮丽的事业”,毫不犹豫地选择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奋斗,这是一个丁辉的故事,也是无数个“丁辉”的共同抉择。
够燃!
旌旗猎猎,铁流滚滚。伴着《钢铁洪流进行曲》,战旗方队踏歌而来。陆军第82集团军某旅二级上士陈卓手擎“势如破竹”战旗通过天安门,为什么战旗美如画?陈卓坚定回答:“这是英雄的旗帜,胜利的旗帜,不朽的旗帜。”
精神从烽火中走来。“打完子弹就上刺刀冲锋”的平型关战斗模范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刘老庄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连……这燃,是对前辈先烈的深切缅怀,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赓续与弘扬。
精神在传承中闪耀。“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唐磊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昂首走过长安街时,唐磊又回想起汶川大地震的那一天。家住四川绵阳的他,在最无助时,看见贴着五星红旗的直升机投送物资,看见身着迷彩服的军人奔忙救援。
“我是来自震区的孩子,部队对我和家乡有恩。请允许我代表羌族儿女、代表震区百姓,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在参阅的请战书中,唐磊言辞恳切。
够硬核!
当100坦克履带碾过长安街,发出沉稳的低吼;当陆、海、空无人作战方队,创新未来战斗新样式;当歼—35A、歼—20S等编成的梯队搏击长空,吸引世界目光;当打击范围覆盖全球的“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利剑出鞘、震惊寰宇……这支威武之师、胜利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再一次向世界宣示维护和平、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强军建设的足音响彻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凌晨就赶到天安门广场采访,参加现场报道的人民日报记者张璁心潮澎湃。10年前,他参加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报道。张璁说:“这10年的变化,见证了国家的巨大发展、强军的坚实步伐,更彰显了中国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10时26分,大会圆满结束,各地反响热烈
阅兵尾声,万只气球腾空而起,和平鸽振翅高飞,掠过北京,飞向四方——
阅兵现场,旗帜招展,军威浩荡。受邀观看阅兵的202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京东快递员臧继全,嗓子已经喊得沙哑,“方队踏着整齐步伐从我面前走过,我特别自豪,这就是中国的底气!”;另一名应邀观礼的美团外卖骑手、全国劳动模范高丰全程挥舞手中的国旗,仿佛要使出所有的力气。“祖国的强大,为我们这些奋斗的普通劳动者提供了更多机会!”高丰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馆社教专员李洋刚刚为观众作了讲解。“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讲解过程中,他的心中一直回响着总书记的讲话,讲解时分外有力,“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战斗力不断增强的人民军队,是和平的强大保障。”
陕西延安,小学生李惟妙和老师同学一起观看阅兵直播,战旗方队中飘扬的旗帜让她印象深刻。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延安娃,她跟父母去得最多的景点就是革命旧址。“我也要汲取精神力量,遇到困难不退缩。”
辽宁沈阳,九一八事变发生地。98岁的抗战老兵孟昭身,早早地穿戴整齐,等待电视直播。“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听着总书记的讲话,孟昭身颤抖着起身、凑近电视:“我要替牺牲的战友们好好看看,现在的中国没人敢欺负了”;
江苏淮安,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看到“刘老庄连”的战旗飘扬在屏幕上,刘老庄连红军小学的学生们举起右手行少先队礼,“烈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我们会继承光荣传统,守护这盛世繁华”;
新疆乌鲁木齐,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讲解员麦提拜尔·麦麦提和游客市民共同观看这场盛会,满含热泪,“每个人、每一片土地都与祖国命运相连,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精神指引方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回响着有力的声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中国永远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
11时30分许,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现场,掌声热烈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灯火辉煌。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嘉宾,济济一堂。
“中国永远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铿锵话语久久回荡。
一字一句,共振出世界的回响。
重温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感念国际友人的携手并肩,更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让世界正气充盈、乾坤朗朗。
这一场伟大胜利,这一段在血与火中凝结的友谊,让来自法国的贝石涛,感动着也自豪着。他的父亲贝熙叶医生,曾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的抗日根据地。
“历史不能遗忘,友谊不能遗忘。这段记忆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法中两国,更属于全人类共同捍卫正义与尊严的历史。”贝石涛说。
伴随喜庆欢乐的乐曲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年龄的人,因为同一个理由而相聚围坐,也因为同一个梦想而高举酒杯: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正义的信念不可动摇,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走出宴会厅时,国际友人柯马凯始终心潮澎湃,这句话久久回荡在他的脑海。他的父母在中国相识,共同参加工业合作社运动,为中国的外语教育和对外友好交流事业倾注心血。“阅兵仪式上,维和部队方队走过,我心中涌起深深的感动。我想,这就是命运与共,这就是共同的事业。”
“以史为鉴、以和为贵,共同推进世界现代化,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0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举行
舞台上的灯,渐次亮起。
声动山河,澎湃起精神的回响。
来听吧!
“誓死不当亡国奴”,朗诵与合唱《怒吼吧,黄河》激情澎湃,不屈的中华儿女发出震天怒吼……
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员刘昊然在《这束光》里饰演白原,一名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青年诗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离战火很远,但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珍视,从未改变。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用文艺致敬历史、传递光明。愿这束光,照见过去,更照亮未来。”
台下,有人轻声跟唱、有人泪眼婆娑。十四载浴血,多少稚嫩的脸庞永远定格在他乡黄土,多少期盼的目光没能等到胜利的曙光。
台上,昨天的硝烟与今日的盛世在此交汇。“今日中国,如你所愿!”演员们共同的呼喊,回应历史,也传向未来。
“以史为鉴、以和为贵,共同推进世界现代化,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观看盛大阅兵、文艺晚会,抗战烈属代表、天津市关工委德育部部长郑吉安的眼眶湿了又湿,久久难以平静。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她特意在手机中存下外祖父吉鸿昌将军的照片,带到现场,“想让您看看今天的生活,您一定会为强大的国家和军队感到欣慰。”
昨日的呼喊,已化作今日的强音;今日的强音,又将激荡明日的回响。今日之中国,正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李建广、潘俊强、胡婧怡、姚雪青、李亚楠、张腾扬、张丹华、黄超、亓玉昆、李龙伊、徐雷鹏、王珂、王梓、何昭宇、张祎坤参与采写)
本报记者 陈世涵 李卓尔 陈圆圆
《人民日报》(2025年09月04日 第 1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