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警惕“沉默杀手” 这些慢阻肺的误区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5-11-19 07:32:37 来源: 宣讲家

  

  朝“问”健康丨供暖季警惕“沉默杀手” 这些慢阻肺的误区你知道吗?

  随着北方开启供暖季,我们待在温暖室内的时间变长,很多人咳嗽、喘憋的情况随之加重,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沉默的杀手”——慢阻肺。今天(11月19日)是世界慢阻肺日,一起了解这个“呼吸杀手”。

  小心“会呼吸的痛”

  供暖季警惕“沉默杀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以慢性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为特征,由于呼吸道异常或肺泡受损导致的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气流阻塞疾病。

  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 杨汀:慢阻肺一般会有高危因素的暴露史或者接触史,比如长期吸烟或者长期二手烟的暴露,还有职业粉尘的接触暴露、化学物质的接触,广大农村地区如果烧动物粪便、木炭、庄稼秆来取暖或者是做饭,长期接触,如果没有很好的通风设施,也可能导致有害气体进到气道里边,引发慢阻肺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第二个是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症状,我们就要高度警惕自己是否有慢阻肺。

  肺功能检查

  慢阻肺诊断“金标准”

  慢阻肺早期病人没有明显不适,且简单的拍胸片也很难发现,唯有通过肺功能检查才能发现端倪。肺功能检查是目前判断气流受限公认的客观指标,对慢阻肺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均有重要意义。

  慢阻肺的病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秋冬季节经常咳、痰、喘,用药或气温回升后慢慢好转;

  第二阶段表现为活动后感到气短,如剧烈运动或爬楼后气喘吁吁,这其实就是气流受阻所引起的呼吸困难;

  第三阶段除了喘以外,皮肤开始水肿,心脏变大。

  专家表示,肺功能检查能够反映肺部呼气和换气功能的受损程度。慢阻肺患者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有利于尽早识别疾病进展速度和评价管理效果,轻度、中度慢阻肺患者每年检查一次,重度以上患者需每6个月检查一次。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药物和手术两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医师 施焕中:最基本的疗法是吸入疗法,吸入的药物有两个方面,一个可能有激素,另外一类就是扩张支气管的药物,我们叫支气管扩张剂。慢阻肺目前国内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有一部分患者可以考虑手术,特别是一些微创手术。

  一旦被诊断为慢阻肺,肺脏结构和功能就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损害,无法恢复如初,所以预防慢阻肺的发生至关重要。

  慢阻肺与心血管常为共病

  倡导“心肺共管”

  数据显示,50%慢阻肺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30%以上心血管病人合并伴有慢阻肺。专家建议,治疗慢阻肺要做到“心肺共管”。

  目前有多家医院都设立了心肺联合门诊,患者可以在就诊过程中,排查心肺两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隐患,做到共病共管,拿到最佳治疗方案。

  这些慢阻肺的误区你知道吗?

  得了慢阻肺就不能运动了吗?没症状时是不是不用管?慢阻肺的误区,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误区1:慢阻肺在不发作、不喘的时候没必要用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医师 施焕中:觉得自己好了就不再用药,肯定是不对的。即使没有症状,一些基本的吸入药物还是要坚持使用。

  误区2:得了慢阻肺就应该静养,不能运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医师 施焕中:得了慢阻肺还是应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如果病情到了极重度,实际上没有能力运动了,我们会有一个呼吸操,在专科护士的指导下做呼吸操,对病人的康复、体力的恢复肯定是有好处的。

  误区3:害怕激素的副作用,拒绝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医师 施焕中:这个观点肯定是错的。首先,吸入激素的量很小,副作用十分有限;第二,我们强调吸药之后要漱口,把残留在口腔的药物排出去,真正在体内的部分相当少;与病人病情加重所导致的症状加重和全身的损害,副作用是很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