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8 19:49:43 来源: 中国汽车报
马上评|“免费采捡白菜”闹剧查清,谁该汲取教训
“免费采捡白菜”事件终于真相大白了,却让人看得五味杂陈。
11月17日晚间,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网传“免费采捡白菜”事件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经调查核实,此事系网络平台用户发布免费采捡白菜不实信息、部分网民转载传播、红山晚报记者未深入核实予以报道、部分群众受媒体误导采捡白菜、个别自媒体“失真发声”引发的。
细看通报中的事件经过,不得不让人感叹,简直就是当下网络社交时代的一本乱象大合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诸多虚假信息和造谣传谣事件的影子,不同的人、不同的机构和群体,在无导演、无编剧的情况下“自然配合”,共同演绎了这场《疯狂的白菜》。
长达2000多字的通报,就像是一部剧情紧凑、离奇、波折的电影剧本,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先是首发视频人员在现实中偶然撞见三名中老年人采捡白菜,于是“一创”的故事开始了;然后自媒体为了流量加入“二创”;接着不加核实的地方媒体起到了为相关信息“盖章”的后果;再接着种植户现身夸大情节将剧情推向高潮,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总结起来,这一事件是众多博主、机构及大量网民的“合谋”,其也并非完全凭空杜撰,而是线上线下紧密联系、频繁交互,最终酿成一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信息大杂烩”。其中,一些稿件由AI软件生成,大量内容与真实情况不符,也再次展现了AI技术对网络信息生态的冲击。
近些年,我们苦类似的网络事件久矣。很多网民在年龄上早已是成年人,却依然是网络世界的“熊孩子”。他们信口胡诌,或添油加醋,或夸大事实,或无中生有,总之在“流量至上”的指挥棒下,成了有头但无脑的苍蝇,最终碰壁,害人害己,教训深刻。
通报中,单是被追责人员就分为了六类:首发视频人员、转发不实信息人员、种植户李某某、市属官方媒体、参与采捡白菜人员、网媒人员。
他们也无不反映出一些常见现象:如奉行“流量至上”的自媒体;不加核实、机械转发的传播机构;夸大事实、博取关注同情的新闻当事人;抱着娱乐心态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从众者,等等。他们各有其咎,也唯有让他们各担其责,才能以儆效尤。
需要提醒的是,在事件发展的最初阶段,应当说种植户是谣言的受害者,然而随后种植户李某某也发布不实信息,在5名种植户的380亩白菜已经多轮择优选收的情况下,仍将相关情节夸大为“两天的时间400亩地一扫而空”“损失达100万元”,采取了错误的维权方式,最终也给自己带来了法律责任。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流量带来的不一定是收益,这些道理还要重复多少遍?希望这次“免费采捡白菜”的典型事件,能够成为网络素养与法律常识的活教材:天下没有免费的白菜,却可以有一堂不花钱的公开课。
澎湃首席评论员 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