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9 06:29:00 来源: 环京津网
中新网长沙11月18日电 (记者 唐小晴)第二十六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14日至17日在长沙举行。记者深入探展后发现,这个农业盛会在展示内容、功能形态与办展理念上的演进与升级,清晰地映射出中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变迁。
近日,在第26届中部农博会上,永州农特产品亮相。中新网记者 唐小晴 摄
“初级产品”变为“高值化商品”
天津小站稻、吉林长白山人参、四川调味品、湖南湘阴湖藕、山西老陈醋……农博会上,各地优质农产品吸引民众争相购买。很多展商还架设起厨具,现场烹制甲鱼、腊肉、米饭,众人排队试吃。
“五大专题展馆汇聚了海内外3500余家企业。”农博会主办单位--红星实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跃表示,今年中部农博会的展品涵盖近3万种农产品,已从“卖单品”升级为“卖生态”,像一个农业枢纽链接起产业上下游。
这一转变不仅直观呈现了农产品精深加工的价值跃升,也映照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农产品已从“初级产品”转变为“高值化商品”,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增加值。
以农业大省湖南为例,2025年启动的“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三年行动”显示,通过精深加工可使农产品附加值平均提升3倍至8倍。此次农博会上,湖南农特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得以彰显。
如湖南岳阳湘阴县正式启用“湘阴好物”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品牌化发展迈入全新阶段;建成238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的永州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品发布会,现场吸引11个项目签约,签约总金额达11.5亿元。
从田间地头的初级农产品到货架上的品牌商品,这条增值路径正在改写中国农业的经济版图。永州陆港供应链产业数字化平台运营总监陆磊峰告诉记者,伴随居民健康意识增强和饮食结构升级,果蔬饮品市场正成为食品工业的新增长点。
“这也倒逼生产、加工环节的提质升级。我们开发出虎爪姜益生酵素、虎爪姜橙HPP果蔬汁等系列产品,实现了从道地食材到高价值成品的跨越。”湖南尚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总监、事业部副总经理梁波说。
近日,第26届中部农博会在长沙举行,湖南双牌虎爪姜热销。中新网记者 唐小晴 摄
田野“风景”变农民增收“钱景”
农业带来的不只是食物,还有别样的情绪价值。
今年中部农博会上,一些参展企业带来许多新玩法、新业态,打造可观、可玩、可购、可享的青春农博。
当过大学老师的宋希如今从事果苗种植和销售。这位“80后”青年自创的云苗库品牌,在短视频全平台吸粉超100万。农博会上,他展出的各种果苗盆栽吸引众多市民目光。“现在,很多家庭买果苗盆栽装饰庭院。我们计划依托自己的两个生产基地,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连片打造一个庭院经济发展示范带。”直播卖苗的宋希还教果农打造个人化IP,一起“潮”玩农业。
湖南新田县东升农场不仅出口蔬菜,还可研学实践、休闲康养。“我们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研学教育基地和夏令营乐园,被评为湖南省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农场负责人刘文告诉记者,东升农场带动周边近5000户农户发展蔬菜产业,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参会业内人士称,农产品深加工将呈现三大趋势:个性化定制兴起、跨界融合创造新物种、数字技术深度赋能。这些演变预示着,中国农产品深加工已从简单的物理转变,升级为融合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和文化创意的价值再造工程。
近日,在第26届中部农博会上,果苗盆栽受到欢迎。中新网记者 唐小晴 摄
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跨越
中部农博会不但见证了中国农业从“产得出”到“卖得好”的跨越,也展现了现代农业的未来——更智能、更高效、更开放。
本届农博会专设新质生产力展区,通过智慧监管、智慧生产、智慧产品三大板块,全方位展现农业现代化硬核实力。记者观察发现,科技已打破“看天吃饭”“经验为王”的桎梏,让农业生产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跨越。
苏州久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现场展出智能插秧机。“这款智能插秧机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已实现无人驾驶,农民不用跟着机器跑,设定好参数后,它就能自主规划路线、精准插秧,误差控制在厘米级。”该公司区域经理杜正华说,团队正在攻克续秧苗无人化的技术难点,“一旦突破,这台机器就能实现全程无人操作,真正解放双手。”
德沃集团展位上,一台没有传统操作台的设备同样吸睛。“这不是普通播种机,而是一台全能农业机器人。”该集团事业部部长王晋表示,这台集播种、喷药、除草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能根据作物长势精准作业,既减少农药化肥浪费,又能降低人力成本,特别适合规模化种植场景。
中部农博会展示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折射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工具迭代更新、生产方式持续升级。
“我们的‘天、空、地、人、机’五位一体智慧种植方案,能实现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去年在湖南省常德市白衣镇清化驿村的试验田,经农业专家实收测产,采用智慧农业技术种植的水稻,每亩节肥19.3%,优质稻增产10.4%,单产提升效果显著。”中联智慧农业的一位工作人员说。
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劳动者正从“凭经验种地”向“靠技术种地”转变,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动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