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0 20:25:57 来源: 潇湘名医
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在今年夏天的极端强降雨天气中,一群扎根山区的老师默默守护着校园。新学期开启,青山伴书声,一座座校园,因为老师们的用心守护而变得更加温馨。
孙立娟 密云区冯家峪镇中心小学校长
筑起“第二个家” 温柔抚慰孩子
经历过风雨,希望孩子们都能在阳光下健康茁壮成长。
青山环抱,晨风吹拂,密云区冯家峪镇中心小学传来琅琅读书声。校园焕然一新,重铺的操场平整开阔,修好的食堂窗明几净,宿舍的床铺干净整洁……曾经被洪水侵袭的痕迹已难觅踪影。唯有4处“水位线”标牌,见证了老师们连日的坚守与奉献。
时间倒回7月,极端强降雨让冯家峪镇中心小学浸泡在洪水中,一度断水、断电、断路。“得赶紧回学校看看!”校长孙立娟的心一直悬着。7月30日,没等路完全修通,她就同其他两位老师一起往学校赶。“路抢通一小段,我们就跟着往前挪一小段。”赶到学校时,她望着眼前的场景足足愣了5分钟:满院的淤泥,混着冲来的杂物,十多天前还整洁有序的学校,全变了样。
来不及难过,孙立娟赶紧朝着学生宿舍跑去:“先去看看孩子们!”学校成为避险群众及应急抢修人员安置点后,有受灾学生和家长也住了进来。
一进宿舍,孙立娟就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她走过去,温柔地抚摸着其中一个孩子的头轻声安慰:“家里人都在这儿陪着你,对不对?”见孩子点头,她又说:“别怕,学校就是大家的另外一个家,现在咱们又回到这个家了。你看,遇到困难了,这么多人在关心、帮助咱们,过不了多久,就能像以前一样在教室上课、在操场玩耍了。”看见孩子们的眼神渐渐亮起来,孙立娟心里踏实多了。
“难受归难受,9月开学不能耽误。”当晚,孙立娟组织相关教职工商定了清淤工作同步推进的方案,并在教师群发起倡议,组成“党员突击队”抢修校园。从第二天起,每天都有20余名教师准时到岗,和抢险救灾人员一起铲淤泥、搬物资。有救灾人员深夜才返回安置点,没有铺盖,老师们抱来自己的被褥;孩子的床单被罩被洪水冲没了,老师们赶紧想办法凑齐,让孩子能睡个安稳觉;为服务保障安置工作,学校开放一切可利用的空间,把能调动的资源全用上。
“安置工作结束后,我们对校园进行了全面消杀,为宿舍更换了全新床垫。还为学生准备了水杯、书包,作为新学期的礼物。”看着校园一点点地恢复原样,孙立娟想到,除了环境的重建,“心理重建”更重要。于是她和老师们在教学楼大厅布置了一场图文并茂的纪实展览,记录校园抢险救灾的经过。
展览中,一张张照片,定格老师们为保障学校如期开学加班加点的情景。“我们的开学第一课就是在这里上的,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经历过风雨,希望孩子们都能在阳光下健康茁壮成长。”孙立娟说。
张东春 延庆区四海中心小学总务主任
日行两万步 只为欢声笑语满校园
你们都安安全全、健健康康的,就是老师最大的幸福。
“张老师,教师节快乐!您辛苦啦!”最近两天,延庆区四海中心小学总务主任张东春在课间巡视校园时,总会收到孩子们的热情祝福。
“你们都安安全全、健健康康的,就是老师最大的幸福。”他笑着回应。
放眼校园,温馨的欢迎标语、五彩的风车装点着操场;干净整洁的教室里,摆上了新桌椅,更新了多媒体设备;食堂升级,供水设备经过消杀……看着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张东春很欣慰。1个多月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7月26日凌晨,延庆区四海镇暴雨如注,大水涌进四海中心小学。已经在学校值守了3天的张东春,抓起安全帽就冲进雨幕。
“东围墙垮了!快拿警戒带!”张东春边跑边喊,组织防汛队员拉设警戒带。他又蹚着泥水,用手搬开挡路的砖石,“得赶紧清出通道,不然二次降雨更危险。”暴雨过后,四海中心小学里到处都是淤泥,张东春迅速带领大家对校园进行清淤。
开学前的那些日子,总务处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张东春一边忙着统计受损设施,小到一桌一椅,大到围墙重建的材料规格,都逐一登记在册;一边忙着对接区教委协调的设计、造价公司,连夜完善重建方案。
开学后,张东春的身影依然活跃在校园里,检查围墙重建进度、查看屋顶防水情况。每天从早到晚,他都要巡查校园的每个角落,来来回回走上两万步。“今年是我从教的第29年。山区校条件相对艰苦,我当过班主任,还教过数学和体育。现在虽然不教课了,但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依然是我心中的头等大事。”张东春说。
如今,四海中心小学的东墙外,250米长的新排水沟的设计方案已确定,教师宿舍屋顶的防水层修缮即将开工。张东春的脚步停不下来,“守护校园安全,就是守护孩子们的未来。”他的话朴素又充满力量。
秦建利 怀柔区琉璃庙镇中心小学总务主任
守好大本营 盼娃早日归
我在这儿给大家守好大本营,期待孩子们早日回来。
开学有几天了,看着空荡荡的校园,怀柔区琉璃庙镇中心小学总务主任秦建利心里有些空落落的。“每年这个时候,校园里肯定是热热闹闹的。今年瞅不着学生,我还真是有点儿失落。”但转念一想,自己挂念的45名学生正在设施先进、宽敞的学校顺利开启新学期,他的语调又积极起来,“我在这儿给大家守好大本营,期待孩子们早日回来。”
这个新学期之所以特别,要从7月下旬的暴雨说起。
“7月26日雨还不太大,7月27日给家里父母和学校打电话就已经打不通了。”秦建利生在琉璃庙镇、长在琉璃庙镇。当时恰好在房山办事的他,放心不下住在怀柔北部山区的父母、更放心不下学校,一遍遍地给认识的人打电话。终于,他得到了确切消息:怀柔北部山区已严重受灾,水电网全断。“7月28日我就想开车上山去看看,走到半路被拦下了。当天天仍阴着,有暴雨预警,非救援人员禁止入山,担心路上出现塌方。”
8月初,秦建利终于见到了雨后的校园:门口保安室的防盗门被挤破了,门上的玻璃碎了一地;核心机房等多个区域遭洪水没顶,水位最高的地方有2米多;院墙、库房、厕所多处倒塌……他没有时间过多感伤,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迅速投入校园的恢复工作中。
“我在学校待了28年了,从学校建楼我就在这儿了,哪里有管线、哪里有插座,校园的布局我都门儿清。”作为学校的“大总管”,秦建利责无旁贷地成了清淤车的人工导航。找不到合适尺码的雨靴,他随便套上双拖鞋一干就是大半天。“那脚踩得真是没法看。”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协助专业人员将大范围的淤泥清走,秦建利马上进入室内盘点受损物资:食堂得重建,门窗要重装,机房设备得全换……越清点,他越着急:“校园损毁太严重了,孩子们能如期开学吗?”
就在这时,好消息传来: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统筹区内教育资源,以“迁址办学、按需安置”为核心思路,为学校的45名学生量身定制就读方案,一场充满温度的接力悄然展开。
秦建利心里踏实了。
新学期伊始,虽然挂念着孩子们,但他还没来得及去学生就读的新校园里看看。“太忙了,真是没空。”他掰着手指数了数接下来的工作:一楼被洪水浸泡的教室要重新刮白,院墙得“扶”起来,线路还没捋顺……正和记者聊着,秦建利又被叫走了,“今天要把操场冲洗干净、消毒……”
“今年教师节打算怎么过?”记者问出最后一个问题。“先把手上的活儿干好!”秦建利期待着,自己的每一点努力,都能让孩子们早一点重返校园。
本报记者 李祺瑶 牛伟坤 金瑶
来源: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