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综艺里的“喜人”该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5-11-13 17:26:30 来源: 奥一网

  

  喜剧竞演类综艺节目《喜人奇妙夜》第二季(简称“喜夜2”)开播时,节目联合出品人兼主持人马东曾自豪地宣称,该节目召集了国内喜剧界的“半壁江山”。他似乎可以有这样的底气,毕竟从节目前身《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算起,他的团队用五年时间打造出了“喜人”这样一个概念,并通过节目使其深入人心。但这一季节目播出过半,所谓的“半壁江山”看上去前景却有些堪忧。

  一方面,很多观众在评论区发出质疑,感觉这档喜剧节目不如往届好看了,甚至追了节目多年的资深粉丝都开始表达不满,认为今年节目中的喜剧作品明显存在形式单一化、情节套路化、风格雷同化等问题。另一方面,参与节目的“喜人”老面孔人数之多、搞笑手段之重复,更是让观众对节目失去了新鲜感。

  从五年前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简称“一喜”)起,马东便不断邀约知名电影导演、制片人、出品人等到节目中做客,并且不断呼唤影视行业能够给予“喜人”们更大的舞台。从五年来的实际表现来看,虽然从综艺节目跨界到影视作品的“喜人”数量不少,但真正交出满意作品的演员却是凤毛麟角。而更多的“喜人”,像是被困在了综艺这一亩三分地里,找不到跃升的出路。

  “喜人”演影视 成绩喜忧参半

  今年的“喜夜2”俨然是一场“熟人局”,59个参赛演员中有41人参与过两季以上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和《喜人奇妙夜》。这些熟面孔过去一年甚是忙碌,根据公开资料,两季“喜夜”之间这段日子,这41人中有29人出演的影视作品(不含微短剧)上映或播出,作品数量达50部左右,成绩看似十分喜人。

  不过,从质量角度来评判这些影视作品,“喜人”们的表现只能说喜忧参半。以豆瓣评分的结果来看,评分在7分以上的作品共有12部,其中8分以上的高分作品仅有3部,分别为张弛、蒋易参演的电影《好东西》(8.9分)、蒋易参演的电视剧《无尽的尽头》(8.4分)和土豆参演的网剧《沙尘暴》(8.1分)。

  与此同时,豆瓣在6分及格线以下的作品也有12部,但是有5部作品的评分在5分以下。其中评分最低的两部作品均是4.7,一部是左凌峰、刘同、王建华等人参与的喜剧电影《窗前明月,咣!》,另一部是雷淞然参演的电影《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如果说“喜人”们在这些作品中多是配角甚至客串角色,无法为其整体质量担责,那么对于他们组团参演并担纲主角的作品,观众的评价同样不高。比如去年上映的电影《大场面》,10位主演全是历届“喜人”,豆瓣评分仅有6.1。今年上映的《真爱营业》更惨一些,多名“喜人”担任主、配角,但评分只有5.1。

  即使是专门为“喜人”量身定制的影视作品,似乎也不一定能赢得观众的宠爱。去年初开播的微短剧《大王别慌张》,全由“喜人”出演,取得了豆瓣7.8的准高分;可轮到去年底开播的《大话大话西游》,编导演均是“喜人”阵容,但即便顶着周星驰的光环,观众口碑还是明显偏于负面,以至于一年过去了豆瓣仍未开分。

  对于“喜人”们在影视作品中能够有多大担当,影视行业普遍抱持谨慎态度。

  2023年,由初代“喜人”王皓、史策主演的电影《透明侠侣》在公映前夕突然撤档,至今仍无上映消息,业内普遍的看法是该片预售成绩不佳,片方对档期竞争缺乏信心。这样的顾虑并非多余。同样由初代“喜人”宋木子、合文俊、李飞担纲主演的《银河写手》去年上映后,票房仅有424.9万元,可谓惨败。

  “一喜”到“喜夜2”的五年来,真正能够在影视作品中获得重要角色的“喜人”寥寥无几。更多人面临的常态是只能出演配角,并且是在作品中负责搞笑的功能性角色。而对于至今还没有机会接触影视项目的“喜人”来说,他们中有人甚至用“焦虑、等待、被动”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自己的生存状态。

  “一喜”的经典作品《最后一课》中曾有一句在演员中流传甚广的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只要用心来,处处是舞台。”道理固然是这样一个道理,但在残酷的市场面前,具体到演员个体头上,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又难免令人心酸。在这样的情形下再看所谓的喜剧“半壁江山”,也是着实有些勉强。

  喜综跨影视 天然有门槛

  而隔在喜剧综艺与影视创作之间的砖墙,可能恰恰是“喜人”们自己搭砌起来的。

  当初“一喜”开播时,为了将其节目内容与观众耳熟能详的电视小品相区隔,首度将“素描喜剧”(Sketch Comedy)这样一个舶来品引入国内。而在五年后的今天,随着《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等传统喜剧小品竞演节目停播,素描喜剧已经成为喜剧竞演类综艺中的主流表演形态。

  与从戏剧衍生而来的传统小品不同,素描喜剧带有明显的去戏剧化特点。它不追求呈现完整的叙事脉络,更强调单一场景中的喜剧效果和人物互动,因此其笑点往往更直接,换言之则是更具爽感。

  但“喜人”们从素描喜剧中形成的搞笑经验,与影视创作的底层逻辑存在着绝对的冲突。

  素描喜剧注重提供情境却忽视编织情节,其叙事空间非常有限,无法满足影视作品对故事完整性的要求。同时,素描喜剧的叙事递进是围绕单一目标进行不断升级,这种三翻四抖的结构与影视叙事对起承转合的要求并不一致。另外,素描喜剧热衷抽象和反理性,但影视故事必须恪守生活逻辑和戏剧逻辑。

  《大场面》便是一个将素描喜剧移植到大银幕上,导致口碑和票房双重失败的典型案例。一个战争片剧组在拍摄现场踩到了真地雷,这样的故事如果放在长度十几分钟的素描喜剧里,可能算是个还不错的搞笑创意,但在一部时长达100分钟的电影里,则明显让人感到推进乏力以至于无聊,假定性过强的故事情节更是让人难以沉浸。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从“一喜”传承下来的竞演比赛模式,把“喜人”们困在了节目的“茧房”之中。尽管主持人马东多次强调,比赛只是节目形式,输赢并不重要,但对于参与比赛的“喜人”们来说,他们所要面对的问题颇为现实和严峻:毕竟只有赢得比赛的人,才有机会在节目中博得更多亮相机会。

  于是,讨好节目现场打分的观众,成了“喜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做出的选择。

  观众易被“先喜后悲”的情绪俘获,于是“喜人”们创排的节目中普遍安插催泪大底;熟面孔更易得到粉丝的欢呼,“喜人”们便纷纷在作品中加入所谓“内部梗”;越反常理的喜剧,观众越觉得惊喜,结果今年的“喜夜2”中笑点抽象的作品越来越多……至于表演使相(表情和动作夸张)、立人设、卖“CP”,更是早已在节目中泛滥成灾。

  现场粉丝在气氛烘托下按下投票键,把比分飙了上去,但隔屏观看节目的观众却感到不适。今年“喜夜2”播出之后,屏幕内外的观众屡次对参赛作品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并因此争议不断。而一些作品贫乏的搞笑手段和雷同的叙事套路更是招来激烈程度空前的不满,甚至还一度冒出“节目组故意打压个别选手”的无端猜测。

  平心而论,优质的喜剧作品从来就不该追求瞬间爆笑,有时观众在回味中才能咂摸出意思来。但现场打分的竞演比赛只能捕捉到当下的即时情绪,并不给观众咂摸和思考的时间。而在这样的节目模式下挤压出来的作品,其中大多数很可能经不起时间的沉淀,更不要奢谈助力演员实现事业的跃升。

  “喜人”的牢笼 不是综艺是流量

  其实,喜剧演员通过综艺实现跃升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命题。

  在登上综艺舞台之前,绝大多数“喜人”其实并不是白纸一张。比如编剧出身的周铁男、于奥,多年前就已有成功的电影作品《风语咒》傍身;比如松天硕、王建华、左凌峰等人,本身就是科班出身的职业戏剧工作者;或者如刘旸、鑫仔这样的脱口秀演员,也都在大小剧场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节目方为“喜人”们规划的步入影视行业的这条路径,其中实际暗藏着一条行业鄙视链,即线下演出的从业者地位低于综艺艺人,而综艺艺人的身段又不如影视演员。但是不客气地说,这样的高低之分与艺术毫无关系,背后实质上是流量逻辑在作祟。

  播出平台需要流量来聚拢观众,制作方需要流量让节目价值变现,赞助商需要流量售卖商品。流量逻辑在商业体系内运转无可厚非,但如此逻辑导致演员唯有获取流量才能赢得生存空间,为了获取流量就无法避免投机取巧讨好大众,进入高流量行业就要比低流量市场显得身段光鲜,这种扭曲的观念难免对艺术创作本身构成伤害。

  以流量而论,今年“喜夜2”成绩最好的作品非《技能五子棋》莫属。其魔性的歌曲被众多明星、网红模仿,迅速掀起一波热度。可实际上,真正蹿红的并非完整的喜剧作品本身,而只是一个短视频切片,其流行原因和之前的《科目三》《大展鸿图》等网络爆红歌曲并无差别,无关艺术,不过是流量快消品而已。

  在流量逻辑的裹挟之下,现在的喜剧综艺舞台时常呈现出有段子没作品的尴尬境地,看着满台都是活蹦乱跳的演员,却根本没有几个深入人心的角色。以至于很多观众都在感慨,五年前的“一喜”节目形态之丰富、演员创作态度之真诚、作品雕琢之精细,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

  而且,“喜人”们即使在舞台上收获了流量,并因此得以进入影视市场,也不得不警惕可能继续被流量反噬。事实上,一些影视项目选择“喜人”出演搞笑配角,除了考虑角色适配度,很大程度上也是试图将他们的流量转化为影视项目的流量。而一旦他们的流量断流或被验证为失灵,则会面临被市场迅速抛弃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困住“喜人”的其实并非综艺,而是流量的牢笼。

  喜剧是本事 演技是本分

  “喜人”们是否一定要在不同的舞台间切换来实现所谓的跃升?当然不必。日本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志村健便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他一生深耕于电视喜剧节目的舞台,只参演过很少的几部影视作品,却依然被观众誉为“喜剧之王”。可见喜剧演员的职业天地并不会真正受困于哪里,只要他们对创作心怀热忱。

  综艺节目是否能够成为“喜人”实现步入其他舞台的跳板?当然可以。就好像美国老牌综艺节目《周六夜现场》,同样靠输出大量素描喜剧作品而闻名,其固定演员班底中就走出了威尔·法瑞尔、艾迪·墨菲、亚当·桑德勒、小罗伯特·唐尼等众多后来炙手可热的影视明星,是名副其实的喜剧造星机器。

  国内影视行业的历代笑星中,范伟、沈腾、马丽、贾冰等人,都是从线下舞台演出和电视小品起家,而后跨界进入影视行业,并凭借演技成为得到观众和业界认可的优秀演员。而如今公认的实力派演员如于和伟、王传君等,早年间也都曾在电视情景喜剧中出演过喜剧角色。

  在各种舞台之间切换的过程中,“喜人”们真正需要去做的,或许是暂时将喜剧的标签置于身后,而先要努力向观众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像老牌喜剧演员范伟,在接触电影作品之初,便有意识地选择了《看车人的七月》《芳香之旅》《耳朵大有福》等严肃的剧情片,以此来磨练演技。

  年轻演员如张海宇,他是“喜人”蒋易的早期搭档,早年间以作品中夸张的“青岛大姨”形象破圈。但此后他有勇气让自己沉寂多年,在影视作品中出演了众多并不讨喜的正剧角色。在今年的热播年代大剧《生万物》中,他娴熟而质朴的表演让人惊叹于他在表演道路上的成长和蜕变。

  即使在喜剧综艺的舞台上,演技也是同样不应该被忽视的事情。今年节目中以助演嘉宾身份回归的“喜人”孔令美,仅凭作品《坏小子》结尾处一段情绪微妙、层次细腻的表演,成就了本季节目的高光时刻,被赞誉为对其他作品的“降维式打击”。那一刻,纯粹的表演艺术征服了观众。

  喜剧演员,喜剧是本事,而演技才是本分。这个道理“喜人”们必须想明白。(寒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