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2 14:17:32 来源: 凤凰网
AI培训“坑老”需警惕(百姓关注)
“超火AI培训,老年也能第二春”“零基础入圈AI”“打造爆款账号,迅速变现”……这些充满诱惑的广告语,来自网上AI培训机构。近来一些读者来信反映,遇到“坑老”新骗局——打着AI培训的旗号,实则设圈套、卖高价。不少渴望通过学习新技术追赶时代潮流的老年人被拉入骗局。
河北石家庄市读者老刘年纪大了,体力劳动力不从心,想学习一项新技能补贴家用。“大家虽然退休了,但只要学会AI,包能开启职业第二春!”在短视频平台上,一则由“叶熙老师”发布的“AI免费培训,利润分成”广告吸引了他。
“对方承诺利润分配比例是我拿八成、企业拿两成,还提供免费教学,只需缴纳1580元入班保证金,而且学不会可全额退款。”老刘动心了,支付了费用。不料现实情况与他们宣传的大相径庭。老刘被拉进一个企业微信群,总人数1200多人。群里有自称“老师”的人,却从未传授任何实用技术。
老刘通过客服微信,询问如何具体学习。客服回复仅宣称只要跟着学,代发一条赚20元,日收入超200元。
“‘老师’从不露脸,所谓的教学也只是不断重复一些如何激活账号、如何涨粉之类的话术,连最简单的AI工具使用都没教过。”更令老刘疑惑的是,“老师”不在群内统一答疑,只接受私信。而且禁止群内成员私下互通消息,一经发现便会被移除。
不仅如此,微信群里,一位自称“北京学章教育莫卿院长”的人以“选拔关门弟子”为由,声称缴费3299元“入门”,便能得到更多分成。
“群里有60多人交了这笔钱,听说他们得到的教学内容只是一套视频课程链接,而且视频质量低劣,群友说根本学不到想要的内容。”老刘说。
实际上,据一名短视频平台从业人员透露,即便个别老人学习了AI技术生成内容,也因与发布平台倡导的原创原则相悖,无法获得内容推荐权重,更得不到推流,播放量惨淡。使用AI技术生成的图文甚至容易被系统判定为抄袭,导致账号异常。即使能侥幸实现变现,每天收益也只有几元到十几元。那些被用作宣传的诱人收益案例,可信度极低。
无独有偶,湖南株洲市读者赵阿姨反映,北京爱好课科技有限公司以“免费学AI”的名义,在网络上宣传“边学AI边赚钱”。她报名后,先上免费体验课,课上老师不断宣传“老年朋友也能轻松上手,学完就能赚钱”,并介绍了一些基本的AI知识。随后,公司即要求学员缴纳2680元的第一期学费。
第一期学习过程中,“老师”在群内频繁展示学员的高收入截图,反复宣传:“AI是当今风口,是改变晚年生活的极佳机会。”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多数学员又续报了第二期课程。
然而,赵阿姨和同学交流发现,承诺的“一对一”教学实则为一名“老师”面对近200名学员,“我们中有不少六七十岁的老人,为了跟上课程熬夜学习,有的甚至瘦了七八斤,结果不仅没赚到钱,连提问都没人回应。”
“我们这些老人,有的是退休工人,有的是农民,攒钱不容易。”赵阿姨说,发现不如预期后,不少人要求退款,公司推脱不过,最终在投诉者签署协议承诺“不告知其他学员、不向媒体投诉”的情况下,退款500元。
记者梳理发现,这些培训的一般套路是:首先,制造焦虑,以学习AI有助于保持思维活跃度,避免与社会脱节为由,引起老年人关注;其次,在免费或1元试听课上,出示众多虚假案例,如“学完月入万元不是梦”等内容,吸引老年人上钩;随后,采用饥饿营销策略,以“名额有限”“优惠将结束”等话术刺激老年人冲动消费。
“以AI培训课程让老年人缴费,可能涉嫌虚假宣传。”河南建魁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明兴提醒,老年人要擦亮眼睛,不要被所谓的低投入、高收益迷惑,抑制冲动、理性消费,“如果一定要报名课程,需要和对方签订有效的书面或电子合同,最好让子女帮忙核对合同条款,以便日后维权有所依据。”
平台方对直播、短视频内容具有信息审核责任,也有能力进行源头监测管控,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刘明兴认为,平台一方面要根据《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规定的直播资质准入要求,对相关行业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另一方面要对涉老课程销售直播的违规话术、私域交易等行为实施重点监测,同时畅通退货退款机制,方便老年人维权。
本报记者 史一棋(陈熠恬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2日 第 07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