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6 16:48:42 来源: 上游新闻
中新网无锡11月6日电 题:政策托举+青春破圈 “00后”主演让百年锡剧“潮”起来
作者 马晟 孙权
“刚在院团实习时,连在乡下戏台演出都怕得忘词,现在站在太湖文化艺术季的大舞台上,能唱完一整场专场。”近日,“双星辉耀锡苑新韵”——严紫怡·朱家怡锡剧演唱会在无锡大剧院音乐厅落幕,望着台下热烈鼓掌的观众,“00后”锡剧演员朱家怡感慨道。
严紫怡(左)与朱家怡在演出中。马晟 摄
这场由她与搭档严紫怡联袂的演出,既献上《珍珠塔》《玉蜻蜓》等经典选段,更以越剧反串、戏歌演唱等创新形式,让百年锡剧跳出“老派”印象,令台下年轻观众直呼“原来戏曲这么潮”。
朱家怡与严紫怡这对2020年从江苏省戏剧学校锡剧专业毕业的新秀,如今已是江阴市锡剧评弹艺术传承中心的“顶梁柱”。其中,朱家怡凭借《八珍汤》中情感饱满的孙淑林一角,获得2023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青年戏剧节“红梅金花”第一名;严紫怡塑造的《珍珠塔》陈翠娥灵动鲜活,多次斩获无锡市“群芳奖”金奖。
演唱会的背后,是无数个凌晨的排练室。为唱好《拔兰花》中王大姐的情绪转折,严紫怡跟着锡剧“梅派”传人李桂英逐字抠唱腔,“师傅说‘哭腔要带柔,怒腔要藏刚’,我对着镜子练表情,录音频反复听,直到嗓子哑了才找到感觉”;朱家怡为演活《烂柯山·痴梦》里的崔氏,特意研习话剧与影视表演,“把板正动作化为自然流露,让年轻观众觉得角色不遥远”。
演出剧照。(资料图)马晟 摄
政策托举+名师传承,铺就青年成长快车道
“过去论资排辈,年轻人熬十年八年也未必能当主角。”传承中心负责人坦言,如今院团主动打破壁垒,让两人进团第二年就参演经典剧目,从配角逐步过渡到主角,“好角儿要千锤百炼,我们得主动搭舞台”。
“00后”演员的快速崛起,离不开无锡对锡剧传承的“硬核”支持。今年10月23日,《无锡市锡剧保护传承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发布,明确“强化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制定涵盖编剧、表演等各领域的人才培养计划”。早在2022年,《锡剧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已率先发力,通过演出收入向青年骨干倾斜等改革破解难题。“以前收入低留不住人,现在年轻人靠演出能改善生活,更有干劲了。”李桂英说。
《条例》确立的“名师带徒”机制是传承的关键。2020年,严紫怡、朱家怡历经一年“软磨硬泡”,终于拜入李桂英门下。“师傅住无锡市区,我们在江阴,每周赶过去学戏,微信里天天请教唱腔细节。”严紫怡回忆。5年间,师徒间的传承在唱腔与表演中落地生根,李桂英欣慰坦言,“她们进步比我当年快多了,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从制度层面看,无锡已构建起全链条扶持体系。比如,设立锡剧保护传承基金支持人才培养,推动院校开设锡剧专业建立贯通培养机制,在职称评审中为基层优秀人才放宽条件。国有院团也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让民营院团从业者享受同等培训评审待遇,让青年人才既能安身立命,更能潜心传承。
年轻演员将创新形式融入日常表演中。马晟 摄
“00后”思维破圈,吴音古韵焕新彩
“想让同龄人爱上锡剧,得先打破‘爷爷奶奶专属’的偏见。”朱家怡的思考,成为年轻演员创新的核心逻辑。在她们的演唱会中,严紫怡反串的越剧小生凭俊朗扮相引发全场惊呼,其与朱家怡合唱的锡剧戏歌《太湖美》融合流行节奏,成了观众自发参与的“合唱曲目”。
“传统剧目内核不能变,但表演方式可以更灵活。”严紫怡发现,年轻人追捧的汉服古风,与锡剧精致的戏服妆容天然契合,这正是吸引新生代的突破口。
在无锡,为锡剧“破圈”铺路的实践还有不少。在惠山区,当地的“村前有戏”百姓戏台以“锡剧+舞蹈+独奏”组合吸引年轻人打卡;拈花湾打造“锡剧+光影秀”,让观众“在美景中听戏,在戏里品江南”;国庆期间的“戏曲体验日”中,“00后”演员教游客画戏妆、甩水袖,不少初中生体验后直言“想报小锡班”。这种创新与常州锡剧演员以“苏超”赛事为灵感创作短视频、实现单条流量30万+的实践遥相呼应,共同探索着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
“以前觉得传承是接担子,现在觉得是和同龄人开新路。”严紫怡说,每次演出后都有年轻人询问学戏渠道,这让她更添信心。对此,锡剧名家周东亮这样评价:“在这些‘00后’身上,我看到了锡剧的未来,只要给他们舞台,就能让锡剧火起来、传下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