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9 15:48:45 来源: 36氪
中新网杭州11月19日电(记者 王逸飞)越来越多农村青年在家门口找到就业增收新路径;累计培育45周岁以下的农创客超10万名、现代“新农人”58.4万人……在浙江,乡村已成大量年轻人就业创业的新方向。
这样的轨迹映射的是浙江乡村振兴的全新叙事——在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过程中,该省聚焦“人”“村”“产”等多维度发力“兴村”,激发新动能、绘出新风貌。这里的一个个真实故事,共同组成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乡村发展“变奏曲”。
桐乡市崇福农创园。桐乡市委宣传部供图
全链条政策供给育“人”
“开同学会的时候,我跟同学已经是两种肤色的人了。不过除了皮肤黑点,在农村没什么不好,收入也不比别人低。”在嘉兴桐乡市,“90后”农创客刘惠婷拿自己打趣。面对记者,她主动打开手机展示起自己开农机的照片,兴致高昂的介绍不同农机的名称。
在大学,刘惠婷就读会计专业。前些年帮家里干农活时,她发现机械大大改变着农业生产面貌,让农民不再像自己儿时记忆里那般辛苦。这让刘惠婷找到了想做的事情。毕业后,她回到桐乡成为一名农创客。
借助地方的创业补助、贷款贴息等政策,刘惠婷的农机手事业顺利起步。很快,她带领所在的油车桥粮油农机合作社从7人发展到110人规模,拥有超30台大型农机,年服务农田超6万亩,惠及近万农户。
“很多爷爷奶奶看我开农机的眼神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没想到可以这么方便。可以真正解决许多承包户的困难,这给了我满足感和幸福感。”她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推动如刘惠婷般的年轻人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2021年,浙江启动实施“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并在中国率先出台农创客培育政策。五年来,该省持续强化“引育用留”全链条政策供给,让乡村更具“人气”。
例如今年,为健全支持青年入乡发展的链接平台和服务网络,浙江陆续建设1127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为年轻人创业助跑。
桐乡的崇福农创园正是当地的实践站点之一。其包含农创中心、组培中心、展销中心等创业配套,推出拎包入住、“钱”途无忧、导师帮带、“小二”代办等“农创‘十招’”扶持政策。如今农创园已引进农创主体93家,就业创业青年270人,平均年龄30岁,园区每年直接带动村民增收超5600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浙江农创客的创业领域涉及“土特产”全产业链。他们将“互联网+”等新思维全方位融入农业生产经营,将新方式、新手段、新模式运用到农业农村领域,推动人才、土地、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与集聚,也成为浙江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生力军”。
塔莎园艺内直播的年轻人。王逸飞 摄
片区组团一体化强“村”
海宁盐官镇,曾在互联网“大厂”工作多年的“80后”王天云,被许多人视作带富乡村的“名人”。但在她看来,不是自己帮助了乡村,而是公司借助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模式,与当地多个村庄及村民实现了共赢。
2020年,综合考虑交通区位、乡村理念等因素后,王天云将塔莎园艺落户盐官镇桃园村。“安家”第一年,公司销售额超过5500万元。在“村入股+企运作”的村企合作模式下,桃园村不仅获得了土地、设施租金,还能按比例参与分成,在企业上班的村民也有了可观的收入。
“十四五”期间,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成为浙江推动乡村发展共享共赢的重要路径,旨在实现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区域共同富。桃园村正是大桃园片区的重点村,结合企业扩大规模的需求,近年塔莎园艺将上述模式复制至片区组团内的6个村庄,并通过差异化花卉种植实现村企协同共赢。
“现在我们在全网有1000多万垂直粉丝,年产值近1亿元。片区各村村集体每年会有100万元到700万元不等的收益。”在王天云看来,片区组团表面上是几个村“组团”,内在价值则是整合各种资源,让村庄拥有更多可能性。
今年,浙江加力推广片区组团发展模式,启动226个重点村片区组团建设,辐射带动1447个周边村共同发展。这让越来越多乡村共富案例出现在各地。
例如在浙江的山区县——衢州市开化县,“两有”金星片区发挥金星村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带动周边5个村以投资入股、协作带动等方式,重点打造“培训+”特色产业,形成研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上半年,片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178.6万元,同比增长70.3%。
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是浙江探路共富的着墨点。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王通林表示,“兴村的潜能在于组团。‘十五五’时期,我们将健全乡村片区组团发展机制,以片区组团牵引诗画浙江和美乡村建设,建设500个重点村组团片区,辐射带动3000个以上周边村联动发展,构建美丽成片、产业成群、服务成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嵊州市小吃共富产业园内,企业工人正在包制嵊州小笼包。王逸飞 摄
土特产优质优价兴“业”
来到嵊州市小吃共富产业园工作前,梁柯鑫并没有想到过,一只小小的包子可以给自己带来满意的工作收入。
早年,梁柯鑫在杭州从事服装行业工作,后来成为一名“全职宝妈”。9月,孩子上幼儿园后,她顺利入职产业园内的一家嵊州小笼包生产企业,从事包馅工的工作。
“我本身对做食物感兴趣,现在经过系统学习和适应后手脚越来越快,一个月六、七千块是有的,工作地点离家也近。”梁柯鑫说,她的同事大都是附近村民,像她一样的“宝妈”也不在少数。
嵊州小笼包历史悠久,是浙江的一张“美食名片”。目前,全国范围内以小笼包为代表产品的嵊州小吃门店有3万多家。近年,为推动小笼包产业“创富增收”,当地下了不少功夫。
例如在统一生产制作标准、门店招牌形象等基础上,嵊州积极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支持,截至目前嵊州农商银行已为4120户小吃从业者提供贷款4.77亿元;举办培训200余期,培养小吃中、高级技工和专门人才上万人,推荐就业9000余人;在多个乡镇初步建成小吃产业园,集展示、生产、销售、培训等功能为一体……一只小小的包子,正关联起越来越多嵊州百姓的“钱袋子”。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嵊州小笼包产业的谋与变,是浙江推动“土特产富”全链发展、夯实乡村特色产业基础的缩影。今年,该省启动实施“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目标到2027年底,建成单条产值超10亿元、超100亿元的乡村“土特产”全产业链150条和20条,总产值达到3600亿元,带动从业人员年增收6%以上。
浙江亦在行动上打出了组合拳。如出台现代农业“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激励政策,以最高3000万元的激励资金对纳入支持范围的县(市、区)进行分档激励;发布2025年重点培育产业链清单、浙江“土特产富”全产业链图谱和产销对接平台;实施30个“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等。目前,该省已建成县域产值10亿元以上的“土特产”全产业链126条、总产值超3200亿元。
聚焦“十五五”,“土特产富”也是浙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破性抓手之一。
“我们将以‘土特产富’牵引农民增收致富,着眼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深化‘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一链一策’壮大农业全产业链。”王通林同时表示,浙江将继续深化“千万工程”,聚焦缩小“三大差距”重点任务逐项研究、逐个击破,更高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