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丨22类场景 加快培育和开放!🥊

发布时间:2025-11-11 07:01:58 来源: 环京津网

  

  无人机、无人车、会格斗的机器人……“黑科技”如何早点日照进现实?作为连接技术和产业、打通研发和市场的桥梁,“场景”这个新词,怎么就成了“热词”?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如何看待这份《实施意见》的重要性?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新闻1+1》连线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琛伟、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志起,带来解读分析。

  《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考量是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琛伟:应该说这个《实施意见》的制定出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之后,首个纳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的一个重磅文件。伴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场景”越来越成为深化市场准入、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抓手,也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工具。

  二十届四中全会这里面有五处提到“场景”这个词,应该说把“场景”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出台这个文件,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引领性,也是系统性、前瞻性部署了场景培育开放和新场景大规模应用重点工作。

  如何定义“高价值小切口”场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琛伟:高价值首先它有用,能够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转化成为现实的一些产业化的应用,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第二个它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特点。再一个它能够通过场景培育开放,形成一些规律性的发展新模式、新的体制机制等。

  场景并不是高大上的东西,场景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说生活中的一些小的事件,再比如说生产中的一些关键的环节。例如低空经济中用低空飞行来进行短途运输,用低空飞行来进行高空拍摄,再进行旅游观光,这都是非常具体的小切口。

  中央和地方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怎样去分工?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琛伟:应该说场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有融合性,是不同领域的新技术,都共同融合到一个新的场景中来,所以涉及各领域、各区域、各部门不同的主体进行协同推动。文件中特别强调要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让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己特殊的优势来进行场景创新,产生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怎么让中央企业主动开放场景资源?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过去的场景资源主要是在政府,还有国企央企手里面,要想让民营企业能够更好地参与,我觉得:

  第一是要搞一种阳光下的准入机制,也就是场景资源要让民营企业能够看得见,能够摸得着。这就要对外公开去发布场景清单,还有申请的流程,让广大的企业确实有机会能够参与进去。

  第二就是场景一定要有市场化的机制,能够让民营企业参与后有收益,民营企业最害怕的就是只让干活、不让挣钱。没有一个可持续的回报模式,民营企业是不敢进入场景创新的工作当中的。

  第三就是反过来说对于国有企业,我们要推出包容审慎的,包容性比较强的容错机制,不要只看到失败的风险,也不要单纯用财务指标去考核场景建设的任务,而更多要看它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以及它的技术上是否真的有突破,能不能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商业模式。

  只有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民营企业才能放心大胆地进去和国企、央企,一起去共舞。

  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如何建立尽职免责的管理模式?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任何一种新技术,或者是新产品、新业态,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一定有失败的风险,谁也不能打包票,每一种技术它就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任何风险的,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审慎兼容就是我们要勇敢去面对可能失败的风险,甚至要做好为失败而买单的准备。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企才敢于开放创新场景,释放资源来促进行业的变革。那民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可能会面临失败的风险,那么我们的银行、金融机构,也不能因此对民营企业一棒子打死,所以这里面无论是政府,还是金融机构,还是全社会,对于创新这件事情一定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让一个技术不但能够进入试验场,也能够变成一块试金石,甚至做好了它还能变成一个加速器,这正是国家把场景当资源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