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中国民企,破解了“迪拜之眼”难题,还拿下30多项“世界第一”!🍀

发布时间:2025-11-08 02:28:00 来源: 快科技

  

  文/段修健

  “也许您还不知道重钢机械这个企业。但您一定听说过它的产品: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创极速光轮、澳门的金轮、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摩天轮、沙特城市建设用的架桥机、多哈世界杯定制的造桥设备等等……”

  天津重钢机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钢机械”)董事长李坤曾经在不同场合用同一段话作为开场白。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民企破浪记”本期解锁重钢机械:面对全球市场竞争与地缘环境挑战,这家以非标定制为核心的中国企业,不仅深耕高端机械装备领域,更凭借硬核实力实现海外业务占比90%、覆盖60余国的全球化布局。

  瞄准“非标定制”

  2007年9月,天津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等。

  “这是我们出来创业的一个导火索。”正是这个文件,让在国企从事管理工作的李坤决定,带领创业团队,砸掉铁饭碗。

  当时条件并不算好: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重钢机械的前身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2007年12月26日,在李坤带领下,重钢机械正式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创业的第一个问题,是做什么产品。

  那时的企业常常有两种做法:把市场生存的核心竞争力,归于“一条龙”服务,从设计开发、制造、安装到售后服务全过程一条龙垄断。

  或者,一窝蜂地涌入同一个领域去竞争,结果造成企业间“相互残杀”,大家活得都不好。

  重钢机械发现,钢制品加工作为传统行业竞争者扎堆,但真正能把产品做精做细,达到德、日等国际高端质量标准的企业并不多。

  同时,海外矿山、港口等领域的高端定制需求多依赖进口,国内能满足严苛标准的企业少,这正是亟待填补的市场空白。

  而凭借非标定制的“独特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企业能够跳出低水平价格战,聚焦高附加值市场。

  经过一番考量,公司产品方向确定为非标机械装备定制。

  问题随之而来。

  技术与生产需要“从零开始”,每个订单都是全新设计,无标准方案可循。例如,某大型项目仅设计变更就达2000多项。

  创业初期,人财物薄弱,焊接工艺需从零突破,只能联合关联企业弥补产能与技术短板。

  更棘手的是,海外客户对中国制造有“低质低价”刻板印象。重钢机械必须快速拿下ISO3834、DIN18800等国际认证,才能打破偏见。

  30多项“世界第一”

  破局关键隐藏在一个“倒置”的公司组织架构图中。

  与常见的“领导排在最上面”的层层人事架构不同,李坤把顺序倒过来:最上层是员工,员工托起项目,而领导的责任就是提供平台。

  2019年,重钢机械通过合作伙伴接到一个“大活”——“迪拜之眼”摩天轮。

  据媒体报道,当时“迪拜之眼”完成了支腿和直径轮盘的建造。但轿厢工程难度较大,项目整体工期也因此一拖再拖。

  “迪拜之眼”的轿厢为弧形结构,长11米,直径5.5米。要求48个轿厢一模一样,误差不超0.5mm。同时,海洋气候条件下的防腐年限要求为50年。

  接到任务后,重钢机械组建专项团队,数字化模拟优化工艺,独创“分段拼装+整体校准”工艺解决超大型构件变形难题。

  因为轿厢体积较大、没有自动喷锌装备可用,10个工人手持喷枪同时在轿厢上作业,每个人的喷锌表膜薄厚和附着力都要超过规范标准要求。

 

  最终,轿厢仅用14个月就完成交付,较国际周期缩短40%、成本降低25%。

  据重钢机械介绍,截至目前,公司累计创造和参与了30多项“世界第一”,形成121项专利构成的核心技术体系。

  其中,南非RBCT装船机核心部件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巴西淡水河谷打造的回转式装船机,属全球最大装船机之一;履带式斗轮堆取料机斗轮技术,经权威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

  李坤曾说,如果认为重钢机械能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颇有竞争力的一流产品,是因为有一流的设备和技术,“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以出口为主的机械制造企业,要想打造精品,没有精湛的工匠,是很难想象的。

  他曾在微博中记录感受:别用“工匠精神”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缺失。在弘扬工匠精神时,千万不能忘记产生精湛工匠的制度。

  重钢机械的工人分工精细,不仅聚焦焊接领域,更覆盖装配、钳工、涂装等全工艺流程,通过系统管理让各工种高效配合。

  同时,公司采用定额制薪酬体系,即把人工费摊到每个工序里,员工能够以最好质量、最快速度和最低成本完成定额,就能自己给自己“发工资”,同时还能拿到高额奖金。

  销售收入逆势增长

  2025年年初,美国单方面宣布加征关税。

  重钢机械方面透露,美方此举直接导致公司“成本升、订单降、利润缩”:对美出口成本平均增加10%-15%,部分传统矿山设备订单流失,市场份额下滑约8%,利润空间压缩近两成。

  面对挑战,重钢机械再度谋划破局。

  业务多元化被摆在首位。例如,重钢机械战略入股叠风新能源,联合开发旋筒帆切入绿色能源赛道,同时开拓东南亚、中东新兴市场等。

  继2024年12月第1台700吨装船机发运后,第2台于2025年7月在天津临港18号码头圆满完成装船作业,启运发往卡塔尔。

  同时,海关方面提供了双重支持:临港海关组建专项服务组指导原产地证书申报,新港海关优化大型设备查验流程。

  两者协同简化关税申报流程、降低通关成本,还通过“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模式将通关时间压缩30%。

  此外,在内部开展精益管理,推进产线智能化,引入虚拟组装技术减少试错成本。

  2025年1-10月,重钢机械逆势增长,签单额同比增长116%。

  在李坤看来,民企“走出去”最需突破三大瓶颈:

  一是“标准与信任瓶颈”,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技术标准认知不足,获取高端客户信任成本高。

  二是“资源与能力瓶颈”,中小企资金有限,难承担长周期研发与认证投入,缺乏全链条技术团队。

  三是“供应链瓶颈”,自主可控体系不完善,易受地缘风险制约。

  而突破瓶颈的方法,浓缩在三十二个字里:

  聚焦细分、做深做透;舍得投入、夯实基础;善用政策,借船出海;长期主义,积累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