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蓝图到千亿级规模 广东低空经济具象化了🐌

发布时间:2025-11-05 00:49:35 来源: 潇湘晨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其中,推进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集群发展,被写入新的战略规划。

  11月2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深圳火炬传递活动中,火炬手首次乘坐低空飞行器完成传递任务——从莲花山公园风筝广场平稳升空,沿深圳湾滨海带飞行,掠过城市地标,最终抵达前海石公园桂湾段。这一幕,成为广东低空经济加速落地的生动实践。如今,广东正紧随中央部署,推动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概念蓝图”迈向“体系落地”。

  创新应用加速落地

  低空产业场景加密扩容

  近期,在湖南浏阳,一场由深圳无人机企业操控的“科技焰火秀”,让万千观众惊叹不已,无人机编队铺陈如星河,与烟花齐绽,映照城市上空。而深圳的夜空同样闪耀,几千架无人机编队腾空,带来一场灯光与技术交织的视觉盛宴。

  但眼下,无人机的应用可不仅仅在夜空中。在深圳车流不息的主干道上,部分信号灯杆已被改造为“无人机起降点”,这些“空中哨兵”每天自主巡航,第一时间反馈路况信息。而在高层火灾应急演练中,消防无人机升空侦察、破窗灭火,已成为救援现场的“先头部队”。

  低空经济正加速融入生产生活场景,从城市治理到物流运输、从应急救援到海上巡检,应用版图持续扩展。7月底,一条连接广州与珠海、全长超过80公里的跨城低空物流航线成功首飞,不仅验证了长距离低空运输的可行性,更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

  万翼天下(珠海)航空公司总经理 朱启政:这条航线涉及整个黄金内湾,珠江入海口周围的核心城市群,而且我们把最长的几条距离给打开了,从商业化来讲,空间就会更多了。

  在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无人机物流航线已投入使用。包裹可以从工厂楼顶直接起飞,几分钟后抵达海关监管区。飞行过程中的通关数据会自动上传,实现“飞行+报关”一体化。

  截至目前,广东已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超过700条,覆盖农业植保、海洋巡检、安防监控、医疗急救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更具未来感的低空交通领域同样进展迅速,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正在从样机试飞迈向量产交付。

  广州的亿航智能在拿下全球首个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三证”——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适航证之后,又推出了一款航程更远、载重更大的新机型。而同样来自广州的汇天航空航天科技公司,也在今年9月建成了自己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生产基地,为下一步批量生产和市场交付打下了基础。

  跨界融合提速

  制造业体系向空中延伸

  低空应用场景从物流运输到城市治理不断扩展,对飞行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眼下,广东正发挥产业链完整的优势,以制造业体系支撑未来产业,以跨界融合激发创新动能。制造端如何快速响应?产能如何跟上“上新”节奏?在广东,不只是传统飞行器厂商忙着发力,不少汽车企业也开始“跨界造飞机”。

  在韶关新丰县新近建成的飞行器测试基地里,一架外形炫酷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正在测试,它就出自一家汽车企业之手。研发人员介绍,它能直接使用遍布城乡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广汽集团飞行汽车业务研发工程师 吕生亮:飞行汽车采用的充电的技术协议,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协议是完全通用的,用的是新能源汽车本身的技术和供应链,这样就可以把原先航空业这方面的高成本降下来。

  除了技术路径的复用,更引人注目的是车企带来的研发模式革新。在一家新能源汽车关联企业,新车型的开发思路正被搬进飞行器的研发流程中。

  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仇明全:我们现在做了大概有200台车飞机在全国各地并行试飞,这样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积累大量的航时,去改变、改进、优化产品的设计和研发。

  过去,飞行器的研发往往要经历零件到整机、测试到验证的漫长周期,每个环节逐项推进,动辄耗时数年。如今,企业开始借鉴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模式,将测试与评估并行开展,通过大批量试飞显著提升效率,研发周期大幅缩短。

  但这一转变,离不开产业基础的支撑。广东拥有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积累的电池、电机、电控、轻量化材料和智能网联技术,也正在加速向低空飞行器领域转移,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广汽集团飞行汽车业务研发负责人 苏庆鹏:我们70%的核心部件跟智能网联汽车是一致的,是同源的,汽车产业链、生态链和人才都在服务产品的升级。

  制造端的融合与创新正不断拓宽低空飞行器的应用场景,而市场的积极反馈又进一步推动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

  目前,广东低空经济已达到千亿级规模,低空飞行器制造企业超2000家,相关企业超1.5万家,占全国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的3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

  消费级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和50%。

  2025年上半年,广东民用无人机产量同比增长58.2%,低空经济制造端正快速迭代、量产提速。

  “飞得起”更要“飞得稳”

  低空治理安全体系先行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安全与治理能力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当越来越多的飞行器升空,我们如何确保它们安全、有序?低空飞行,“飞得起来”只是第一步,“飞得稳妥”才是真正的挑战。广东正从气象监测、通信覆盖、空域管理到系统平台,全面构建低空飞行的“守护体系”。

  低空飞行,气象往往是“第一变数”。在韶关新丰测试基地,周边山区气象复杂,企业布设了多个气象站,实时采集风、湿、压等数据,提升极端天气预判能力。

  而在珠海的万山群岛,地处港澳之间,电磁环境复杂,信号易受干扰。运营企业则选择在多个岛屿制高点架设中继基站,构建稳定通信网络,消除盲区,保障信号连续。

  万翼天下(珠海)航空公司总经理 朱启政:万山群岛刚好是在澳门、香港中间,信号漫反射其实对我们影响还是蛮大的。所以我们选了很多制高点,架了不同的中继器去尝试全链路的连通。

  与地面交通一样,空中同样需要“交通规则”。随着飞行器类型增多、作业频率上升,空域管理日益复杂,因此,广东正同步推进空域管理机制建设。在广州琶洲,一条新航线正进行无人机测试,技术团队通过数据回传分析飞行容量,为常态化运行铺路。

  广东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 林育钿:它测试完之后,对航路航线会形成报告,数据进到平台以后,平台会根据这些数据来计算出低空飞行路线的容量。

  为实现高效、透明、协同的空域管理,广东打造了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整合多方数据,实时监控全省飞行器状态、航迹、气象与空域动态。原本耗时数周的空域审批,如今只需几天即可完成。

  目前,广东正加快建设“1+3+N”低空经济平台体系,布局包括省级综合平台、广州、深圳、珠海三大核心城市平台,以及多个低空应用基地,配套通用机场、起降点,形成智慧物流、空中出行、应急响应等多功能支撑网络。

  是技术升级 更是系统革新

  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只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场系统革新。从装备制造到数字监管,从试点应用到全域协同,广东的低空经济正以系统化的探索,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总监制丨李岳 张巍

  监制丨朱慧容 郭翔宇

  记者丨刘帆 林铭浩 赵菁 朱子荣 黎冠强 黄东旭

  编辑丨陈中宇

  协助拍摄丨深圳台

  (央视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