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4 15:55:16 来源: 证券时报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晚清词人薛时雨曾在
《临江仙·大风雨过马当山》中以此描写
“江豚吐水”的生动场景

江豚
是我国长江流域目前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
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头部浑圆、体型流畅、嘴角弯弯
这群总是挂着憨态可掬“微笑”的小家伙
又被人们称为“微笑天使”

今年10月24日
是第七个“长江江豚保护日”
那么,怎么能不来“江豚湾”看一次江豚
去寻找“最美的微笑”

南昌有个“江豚湾”
赣江北支,坐落着一个以“渔”命名的小村庄——江西南昌东湖区扬子洲镇渔业村。
自明朝晚期始,这里有着300多年的捕鱼历史。

今年67岁的村民郭细根,曾在这里捕了大半辈子鱼。过去,他和村里的渔民们常年漂泊在赣江南昌段南北支流的河道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回忆起过去,郭细根脑海中还留着“渔舟唱晚”的动人场景。

然而,长时间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在接踵而来,赣江水生态环境日渐恶化,水生物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
“有时候就是用上电网,也很难挣回油钱。”渔业资源的锐减,让郭细根和渔民们一度陷入了“生存困境”。

时间来到2020年,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开始实施。注销渔民证、船只回收、销毁渔网……
自2020年5月1日起,赣江和抚河南昌辖区水域全面实施禁止生产性捕捞,郭细根和渔业村的600多名渔民全部“洗脚上岸”。
随着禁捕退捕工作稳步推进,赣江流域生态持续向好。

2020年8月,有摄影爱好者在赣江扬子洲渔业村段拍到了成群戏水的江豚。这是时隔近40年,长江江豚再现赣江流域扬子洲段。
由此,这片长度约2公里,江面宽度长期维持在200米的水域便被称为“江豚湾”。

“拍摄江豚就在一瞬间”
“天气好的时候,岸边挤满了人,全是‘长枪大炮’,最高峰有40多人在这拍江豚。”著名的生态摄影家、“江西江豚卫士”余会功曾多次来到南昌“江豚湾”跟踪拍摄、记录江豚的活动场景。

2022年4月7日,余会功和他的拍摄团队还在这里拍摄到了江豚产仔的珍贵画面。10余秒的视频里,豚宝宝在脱离母体后入水,便迅速被豚妈妈托出水面呼吸。

“江豚野外产仔十分隐蔽,不易被人发现,拍摄到这一画面也是很罕见。在那过后几天,我们又通过航拍镜头再次拍摄到了这对母子。幼豚寸步不离黏着母豚,十分可爱。”余会功介绍。

在余会功看来,拍摄江豚并不容易。“江豚很活泼,并不在固定的一个点活动,在看到它们出水的时候,就要判断好它们的行动轨迹,镜头随之移动,才有可能在它出水的一刹那,拍到好的画面。”

通过余会功的镜头,我们看到了“微笑天使”们的多样姿态。跳跃、戏水、追浪、捕食……
镜头中,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不仅证实了南昌“江豚湾”江豚种群的稳定,更进一步凸显了江西抓好长江大保护的明显成效。如今,在这里安家的江豚已达到15头左右。

多方合力守护“微笑天使”
留住“微笑”,任重道远。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群“微笑天使”,一场场“守护”行动在赣江畔接续展开。

2021年7月,南昌市东湖区扬子洲镇印发《关于规范天然水域垂钓行为做好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将江豚保护工作制度化。
同年9月,当地还成立了“南昌市东湖区扬子洲江豚保护协会”,组织志愿者不定期巡查,劝离垂钓人员,普及江豚保护常识。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起,南昌市农业农村局与东湖区联动,依托“江豚保护区域增殖放流”洪城红公益项目等载体,先后组织了多次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青、鲢、鳙等鱼苗近1000万尾。

如今,南昌东湖区扬子洲镇还组建起了一支志愿护渔队,队员们都是“洗脚上岸”的渔民。
从捕鱼到护渔,身份的转变,让他们看待一江生灵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保护江豚,就是保护长江生态,也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家园。”郭细根说。

深秋的赣江
水天一色、碧波荡漾
在“江豚湾”
不时有展翅翱翔的江鸥与江豚追逐戏浪
定格着英雄城动人的秋日景致
人这一辈子
一定要来南昌“江豚湾”看一次江豚
看江豚逐浪,鸥鸟翔集
作者:卢梦梦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