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1 22:08:05 来源: 人民日报
11月1日
亚太经合组织东道主交接仪式
在韩国庆州举行
中国将第三次担任亚太经合组织东道主
中国将在明年11月
在中国广东省深圳市举办
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深圳市罗湖区地王大厦一带高楼林立。黄志伟 摄
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
“第一炮”打响的地方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
这里是向世界展示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
这里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因改革开放而强
充满着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
这,就是深圳!
关键词一:改革开放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
《青山绿水美丽鹏城》。姚泽林 摄
从滩涂渔火到万家灯火,从一个边陲小镇到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从GDP2.7亿元,到2024年的3.68万亿元,增长近一万三千倍;
人口从30多万到实际管理人口2400多万,生长为一个比肩全球顶级都市的“超级存在”;
深圳以45年时间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样本”,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之一。
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这些如今掷地有声的名字,也从一间间简陋的办公室或厂房走向世界;
……
深圳的崛起,源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45年来,深圳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深圳湾风光。
从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第一炮”,到如今前海的“制度创新策源地”,深圳始终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大胆尝试、特事特办。
从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到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
从率先进行价格改革,到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用工和分配模式;
从率先出台政府采购地方性法规,到率先开展个人破产制度改革试点……
深圳一路“敢为天下先”,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破除了一系列不适应生产力、束缚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
深圳市南山区滨海休闲带。广东省林业局 供图
新时代,新征程。2020年,深圳开启了综合改革试点。5年来,深圳相继推出了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数据条例、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等一批具有全国首创性、引领性的经济特区法规;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累计48条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全国推广。前海率先开展跨境金融、法律事务、专业服务等制度型开放试点,河套探索“一区两制”科研管理体制,通过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高效配置。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即将发往巴西。
全面扩大开放,深圳阔步前行。2024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5万亿元,全球市场“含深度”持续提升。
截至目前,深圳已与59个国家的95座城市建立友城关系,覆盖全球的“鹏友圈”越织越密。
关键词二:科技创新
对于深圳,创新与生俱来,镌刻在特区基因之中。
在这里,想象,即日常,创新正从实验室快速走进日常生活:
如今,当你人们点一份外卖,运输配送的可能是从天而降的无人机;
深圳大力发展低空经济。
无人机喷水作业。程景伟 摄
清洁街道的,可能是智能驾驶的扫地机器车;
这里的人形机器人能跳能翻,多方面打造出全球“第一”;
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已在龙岗区开门迎客……
放眼全国,深圳是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近年来,深圳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塑造了以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深圳一家无人机企业研发生产现场。程景伟 摄
“十四五”以来,深圳创新能级的跃升曲线令人瞩目: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领跑全国,国内专利授权量实现“七连冠”;
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密度居全国第一;
尤为振奋的是,“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首次登顶全球创新指数榜单。
这组耀眼的数据,映照出深圳科技创新的盎然生机与蓬勃活力。
深圳众擎机器人公司正在训练人形机器人。程景伟 摄
更多的科研载体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热潮涌动不息: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三大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交相辉映,超4000家创新载体织就密集的创新网络。
从鹏城实验室在智能算力互联生态建设的标志性突破,到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建设;从福田实验室、大湾区昇腾算力应用创新研究院的正式挂牌,到省级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获批落地,一个个重大平台拔节生长,标注着深圳科技创新的新高度;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解析生命密码,脑解析与脑模拟装置探寻大脑奥秘,材料基因组平台加速物质革新……
这些国之重器相继投用,催生出神经疾病研究、头戴式荧光显微镜等世界级创新成果,让深圳在全球科技版图上刻下鲜明印记。
关键词三:文化软实力
曾经被戏谑为“文化沙漠”的深圳,如今文化软实力却成为其新的竞争力。
读者打卡深圳愈欣书店。
这座充满创新与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
这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也是闻名全国的“文明城市”“图书馆之城”“千园之城”。
目前,深圳初步构筑起覆盖全市的“十分钟文化圈”,895家公共图书馆(图书室)、322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成就了“全城一座图书馆”。
暑期的深圳图书馆,一位难求。郑铭 摄
88个文化馆(站),715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遍布市、区、街道、社区,加上各种博物馆美术馆,各类优质文化设施便捷可达,均实行免费开放,并对接市民生活规律错时延时服务,部分场馆还提供24小时服务。
深圳图书馆(北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技馆(新馆)已成城市地标,深圳歌剧院、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湾文化广场……也在拔地而起。
未来数年,更多对标国际一流水准的场馆,将全面走入深圳市民的日常生活。
看书、观剧、逛展,深圳的活动琳琅满目,“深圳读书月”一办就是20多年,24小时开放的阅读空间也越来越多。
《咏春》剧照。
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大放异彩,从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的喝彩,到巴黎会议宫的共鸣,从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的掌声,到莫斯科大剧院的惊叹,向全世界绽放着文化魅力。
此外,深圳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多个领域。
以创新为引擎,深圳在文化产业中融入新质生产力动能优势,在“科技支撑、创意引领”下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目前,深圳文化产业法人单位逾10万家,从业人员超百万人。
据统计,2023年深圳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3369家,营收规模首破万亿大关,占全国文化企业营收的8.5%,逼近发达国家水平。
关键词四:城市建设
深圳人周末“三件套”:上山、下海、逛公园。
在社交媒体上,一位市民分享的这三个关键词,勾勒出深圳人的日常休闲生活方式。
俯拍镜头下的深圳城市公园。
很多白领人士,前一秒还在办公室头脑风暴,后一秒就身处公园洗去“班味”。
毕竟深圳有1300多个公园,每天逛1个也需要3年多。
45年来,深圳公园与城市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壮大,公园数量从经济特区建立前的2个增至1320个,千园之城迈向全域公园城市。
同时,近年来,深圳高质量实施山海连城计划,首条山海通廊、“五园连通”、“鲲鹏径”、滨海骑行道等项目频频落地,“最美徒步之城”“骑行友好城市”正成为深圳的新“标签”。
深圳五园相连海报。
长达200公里的“鲲鹏径”远足径横贯整个城市,这是当代深圳留给未来深圳的礼物;
超3600公里的绿道织成网络,连接山野与都市;200公里滨海骑行道沿海岸勾勒。
有空的话,就去塘朗山、梧桐山、七娘山,感受攀登的酣畅;
就去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领略落日与海风。
深圳华侨城湿地东滩。
在深圳,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从不相悖。
在深圳市中心,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呈现一片生机勃勃之景。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同样落地深圳,市民与所有生灵,一起共享这座城。
“顶流明星”黑脸琵鹭(上)与白鹭等水鸟。鹿向荣 摄
每年候鸟迁徙季,超过10万只候鸟在深圳休整停留,深圳湾更是吸引众多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的到来。
小灵猫、豹猫、穿山甲等珍稀动物,也在深圳频频现身……
从浓郁的科创氛围,到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再到“推窗见绿”的高品质生活空间,深圳这座“梦想之城”,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持续上演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精彩故事。
目前,深圳全市人才总量已达719万,其中技能人才40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5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3万。
AI也去了趟深圳
来看看AI眼中的深圳
有人感叹:
深圳,
永远有热气腾腾的力量生长。
的确如此。
如今,深圳依然年轻,
仍在生长,充满无限的可能。
还是那句著名的城市口号:
“来了就是深圳人。”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深圳!
作者:程景伟 索有为
本文部分文图素材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提供
制图:中新AI实验室
视觉:杨艳丽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