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3 02:20:08 来源: 新华社
中新社上海11月2日电 题:足球为何是一场关于“我们”的运动?
——专访体育评论员苏东
中新社记者 李姝徵
足球的魅力远超越胜负较量。它映照普通人的生活,连接不同文化与时代;它将现实世界的社会差异,转化为球场内充满竞技魅力的良性对抗。更重要的是,它为人们提供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表达情感的出口。
近日,知名体育评论员苏东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发掘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与现代英国足球百年历史间的“共鸣”,探讨足球运动如何让世界听见相似的心跳。
现将采访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从赛事起源看,英国足总杯与“苏超”都诞生于民间,“草根基因”在两者的发展中留下哪些相似印记?
苏东:足球最动人的力量,往往藏在它最初的模样里。
1871年足总杯创立时,英国还没有全国性的标准化足球赛事,一群足球爱好者在伦敦的一家酒馆里敲定了首届足总杯比赛的规则——允许所有“遵守体育精神”的球队参赛,无论你是公学的学生,还是工厂的工人。这种开放姿态,让足总杯从诞生起就带着强烈的平民色彩:早期参赛队伍来源多样,既有公学、军校背景的球队,也有迅速涌现的工人俱乐部。
“苏超”也充满了自下而上的活力。在这项赛事获得广泛关注之前,参赛球队散落在江苏13个城市的街头巷尾:南通的爱好者们在码头边的空地训练,常州的队伍利用学校操场磨合战术。随着赛事逐渐发展,组织方制定了相应规则,但仍努力保留其亲民特色——只要能代表城市或社区,不同职业背景的人都能组队参与,让人联想到19世纪英国工人在业余时间踏上足总杯赛场的景象。
这种草根基因最直接的体现,是主场的“社区属性”。据史料记载,在足总杯早期,工厂有时会为重要比赛调整工作时间,方便工人观赛和球员训练。1883年,工人球队——布莱克本奥林匹克队夺冠时,其支持者主要来自周边社区。
而在“苏超”中,无论是场边聚集的本地小吃摊,还是球迷举着带有地方特色(如“盐水鸭助威团”)的横幅,本质上和百年前英国工人,为本地球队呐喊助威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足球在这里的核心是社区的“集体联结”。
2025年7月13日,足球爱好者在江苏南京一运动街区踢球。“苏超”带动了民间业余足球的热度,不少市民利用下班时间走进球场,踢足球锻炼身体,丰富夜生活。(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中新社记者:足总杯从初期的民间赛事成长为全球最古老的杯赛,“苏超”也从地方活动“出圈”为广受中国网民关注的赛事。两者在“有序化”过程中,如何平衡专业性与草根性?
苏东:足总杯的“有序化”过程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足总杯成立之前,英国各地的足球规则确实差异很大。英格兰足球总会(FA)在1863年及其后续会议上逐步制定和完善了统一规则。足总杯作为首个英国全国性比赛,是实践和推广这些统一规则的关键平台,并逐渐确立了标准化的赛制。
更重要的是,足总杯刻意保留了“低级别球队可挑战高级别球队”的开放机制——这种“标准化+开放性”的设计,为工人球队击败背景更优越的对手创造了可能。即使1888年英格兰职业联赛成立后,足总杯仍坚持“不设种子队”的传统,至今每年都上演非职业球队淘汰职业豪门的“平民奇迹”,例如2013年业余球队卢顿击败英超球队诺维奇。
“苏超”的规范化轨迹也体现了相似的平衡。据赛事组织者介绍,初期赛程相对灵活,球队协调时间参赛。但随着关注度提升,赛事方制定了更清晰的规则框架,如“限制前职业球员数量”等措施。最直观的体现是门票定价策略:足总杯早期门票价格低廉,如今“苏超”的门票也保持在亲民价位。
2025年8月2日,在江苏镇江举行的“苏超”比赛中,南通队对阵镇江队。图为镇江队球迷为球队加油助威。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中新社记者:足球如何把地域差异转化为赛事魅力?
苏东:足球最神奇的能力,是把“差异”变成共鸣点,把“特点”变成故事。
足总杯堪称英国地域文化的“展示窗”。19世纪的英国,不同城市产业特色鲜明:利物浦是港口和工业重镇,伦敦是政治经济中心,曼彻斯特是纺织业中心。这些差异反映在代表这些地区的球队风格上:利物浦球队传统上踢法硬朗直接,伦敦球队可能更讲究技术配合,曼彻斯特球队则注重流畅传递。球迷间流传的趣味调侃,反而成了地域认同的一部分。
“苏超”则生动呈现了江苏独特的多元地域文化。江苏13个城市各具特色:苏州经济发达,南京作为省会拥有深厚历史底蕴,无锡制造业突出……这些现实中的特点,在“苏超”中被球迷以幽默、自嘲的方式融入助威文化中。这种“带点自嘲的对抗”与足总杯著名的“德比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深远的影响是地域文化符号借由足球比赛得以传播。足总杯让“鱼和薯条”、球队代表色(如“利物浦红”)成为广为人知的英国标签;“苏超”也让更多外地观众了解了“南京盐水鸭”“镇江锅盖面”“无锡水蜜桃”等地方特产。有报道显示,“苏超”走红后,相关电商平台上江苏特产的关注度和订单量出现显著上升,这与历史上足总杯带动地方特色(如托特纳姆热刺夺冠后“热刺馅饼”走红)的现象颇为相似。足球成为了地方文化的“扩音器”。
中新社记者:从足总杯早期的工人球员到“苏超”业余选手,普通人在足球场上的故事为何总是能跨越时代打动人心?
苏东:因为这些故事诠释着一种共通的信念:在平凡生活中,依然可以追求不凡的瞬间。
1883年,由工人组成的布莱克本奥林匹克队夺得足总杯冠军,至今被传颂为“草根逆袭”的经典。这场比赛也标志着足球重新回到平民与大众,工人阶级成为英国足球运动的参与主体。
当时这支冠军球队的成员,包含了织布工、纺纱工、棉花技工、铁矿工、裱画工、排管工等各类工人。这场比赛,还入选了英国前内阁大臣吉姆·墨菲所著的《改变世界的10场足球比赛》一书中。
类似的感动在“苏超”赛场上不断重现。足球最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最终的胜利,而是那份“即使力量悬殊,也要全力一搏”的勇气。
2025年7月5日,在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的2025“苏超”比赛中,南京队(蓝)0比0战平苏州队(红)。当日,6万余人冒着近40℃的高温涌入体育场观战,打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单场上座纪录。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说到底,足球的本质是一场关于“我们”的运动。从1872年足总杯决赛的数千名观众,到今天“苏超”赛场的数万人;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工人的身影,到中国当代各行各业的足球爱好者,变迁的是时代面貌,不变的是绿茵场上因热爱而产生的相似心跳——那是平凡人对超越平凡的渴望发出的呐喊,是不同时空的人们通过足球产生的深刻共鸣。(完)
受访者简介:
苏东。受访者供图
苏东,体育评论员,三十余年体育行业从业经历,先后供职于国家体育总局、ESPN、CSPN等,多次在现场报道世界杯、欧洲杯、奥运会、亚运会、NBA等大型国际赛事。涉猎足球、篮球、跳水、游泳、田径多个项目,尤为擅长英国足球评论。有近20年海外工作经历,采访国际体育明星近千位。回国后与各大平台展开合作,并兼任亚足联国际赛事英文解说及EA官方电竞解说。曾制作多档热门体育节目,多次因解说金句及观点登上热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