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2 16:28:55 来源: 中国网推荐
今年夏天,80后的孙小婷在选择旅行目的地时,决定把“放松”放在第一位。这种心态源于她半年前去安徽天柱山爬山的“疼痛”经历,“风景很漂亮,但实在太累了,回家后脚痛得一两天不想走路”。
“放松”也是26岁的高凡今年暑期出游的第一考虑,“平常工作很忙,放假出去玩就想放松一下,而不是‘特种兵’式打卡”。
这个暑假,“少费力”“少挑战”“少折腾”的旅游方式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所青睐,很多景区也敏锐地捕捉到年轻人的需求,推出一系列“窝囊”玩法。其中,以“爬山配电梯”“蹦极会减速”“漂流能躺平”为代表的“窝囊爬山”“窝囊蹦极”“窝囊漂流”被网友戏称为“窝囊旅游”三件套,受到年轻游客及亲子家庭的欢迎。
“窝囊旅游”的流行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哪些深层心理需求?体现了文旅市场的哪些新趋势?新潮流的产生又对文旅资源开发提出了哪些新期待?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和采访。
低刺激、高情绪价值的体验
当孙小婷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杭州桐庐OMG心跳乐园推出了白马上山、卡丁车下山、漂流下山等一系列“新奇”“不累”的爬山方式时,她感到自己内心的需求“恰好被击中了”。“感觉会很放松,同时还有一点小刺激,所以想去试试。”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社交平台上,游客在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天屿景区乘电梯爬山的游记引发了高凡的好奇,于是他欣然前往。高凡告诉记者,天屿山支持观光扶梯上山,全程共有3段电梯直达山顶,下山除了可以选择景区交通车,还可以选择玻璃水滑道。这种新奇的上下山方式叠加低强度的放松体验,让他觉得“不虚此行”。
和追求舒适、新奇体验的高凡一样,1997年出生的梁小娟在各种漂流项目中,一眼相中了广西桂林猫儿山漓江源的“窝囊漂流”。漂流区域在水流平缓、水域开阔且水深不超过1米的河段,大大减少了漂流可能带来的危险。体验后,她感到“超出预期”。“很安全,美景也看到了,美照也拍了,体验感拉满了。”她对记者说。
26岁的陈琳珊则是误打误撞体验了浙江安吉云上草原景区的“窝囊蹦极”项目。游客从高约20米的蹦极台跳下后,会被安全绳缓慢下放。与传统蹦极相比,这种蹦极方式失重感较小,极大降低了纵身一跃时的心理压力和身体负荷。她站上高台后,听到工作人员慢悠悠地说“三、二、一,跳”,悠然的语气让她觉得很有安全感。“虽然是‘窝囊版’蹦极,但跳下去的那一瞬间,需要的勇气是一样的。”她对记者说。
“玩也玩到了,罪一点不遭”,美团旅行数据显示,8月以来,“窝囊漂流”搜索量环比增长135%,“窝囊蹦极”搜索量环比增长65%,“窝囊爬山”搜索量环比增长84%。
与此同时,拥有“窝囊漂流”项目的目的地旅行热度也增速显著。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利川涧景区在今年6月中旬推出“窝囊版”漂流后,引发省内外游客广泛关注。同程旅行数据显示,7月1日至24日,费县酒店预订热度环比上月增长超20%,增速位居临沂全市县域目的地第一。同时拥有“窝囊漂流”和“窝囊蹦极”两大项目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成为浙江县域目的地的“顶流”。同程旅行数据显示,7月1日至24日,安吉县酒店预订热度环比上月增长超70%,增速位居浙江全省县域目的地第一。
“‘窝囊旅游’强调放松、舒适、情绪价值,让游客无须鸡血式打卡,通过‘无痛爬山’‘躺平漂流’等方式,即可实现‘放松’‘悦己’‘反差’等体验追求。”北京旅游学会理事吴若山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反映出在快节奏、内卷化、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更加重视“轻松、疗愈、自我接纳”的心理需求,追求“低门槛、低刺激、高情绪价值”的体验方式。
覆盖更广泛群体的便利化选择
“窝囊旅游”的玩法不仅契合当下年轻人“又菜又爱玩”的自嘲心态和追求解压的心理需求,在更广泛的群体中也受到欢迎,记者在社交媒体发现,很多年轻人会带着父母、小孩或萌宠一起体验。
在天屿山,85后苏亮带着60岁的父亲和两个月大的孩子,乘坐电梯,“轻轻松松登顶”。
杭州桐庐OMG心跳乐园为助力游客轻松上山特别设计了“天马行空”项目。游客可以骑着类似旋转木马的小马,在山谷间穿梭,既能遍览山林野谷间的自然风貌,又能避免爬山的劳累。
孙小婷在“骑马”上山时惊奇地发现,在她前面有对情侣带着两只狗狗一起“窝囊爬山”。在工作人员帮助下,体型较大不便“上马”的狗狗也被主人抱在怀里,一道“骑马”上山。
为了给更多不敢玩传统蹦极的游客一个体验机会,安吉云上草原的“窝囊蹦极”使用低速缓降装置,降低了传统蹦极的门槛。
云上文旅集团浙江营销分公司总经理李扬告诉记者,云上草原通过社交媒体分析发现,很多年轻人对传统蹦极带来的刺激性感受既向往又恐惧,68%的潜在消费者因害怕而放弃体验。2024年,云上草原蹦极项目在试运营期间进行了小规模测试,收集游客反馈,调整了缓降速度和跳台角度,并优化了整体体验流程,最终让“窝囊蹦极”成为更多人敢于尝试的项目。
广西桂林猫儿山景区副总经理王洪柳对记者说,“窝囊漂流”的目标游客主要是怕晒怕累的年轻人、带娃家庭以及喜欢拍照记录、追求轻松氛围的群体,包括对传统漂流望而却步但想体验水上乐趣的人群。在实际运营中,亲子家庭和青年群体成为主要客群。亲子家庭看重项目的安全性和轻松氛围,方便家长带孩子一同游玩;青年群体则热衷于这种既能解压、又能在社交媒体分享独特体验的项目。
“‘窝囊旅游’与‘无障碍旅游’理念一致,本质上是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既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也能覆盖更广泛的群体。”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张凌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张凌云认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让旅游资源得到更加多元的开发,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服务。
挖掘特色,升级服务,跳出“复刻”怪圈
随着“窝囊游”的流行,越来越多景区开始推出同类项目。景区如何才能差异化突出重围,跳出“复刻”怪圈?
“水非常透,景色很优美。”梁小娟漂在猫儿山漓江源的溪水上,身边缓缓流淌着清澈冰凉的溪水,眼里徐徐铺开苍翠的竹林山水画卷,白云蓝天似乎近在眼前。“仿佛在沉浸式地欣赏一幅笔触生动的山水画,这和以前走马观花式地游览景区完全不同。”
这样的独特体验来自景区的精心规划和设计。王洪柳告诉记者,虽然是轻松漂流,但在漂流路线的规划上,选取了罕见的猫儿山“果冻水”水系区域,保证游客能欣赏到独特美景。
陈琳珊在体验“窝囊蹦极”时惊喜地发现,不同于传统蹦极只有闭眼尖叫的“一瞬体验”,“窝囊蹦极”可以让她在缓慢降落的过程中,安静地欣赏周边的风景。“只会在刚跳下去的一瞬间感受到失重,后面我就很放松地欣赏景色。”跳台设置在悬崖边,四周群山环绕,远处的小乡村也可以尽收眼底——别样的风景伴随别样的体验让她至今难忘。
相比之下,高凡在乘坐电梯上山的途中,发现风景不如预期。“我刚看到上山电梯时,觉得很震撼,但时间长了,两边的风景几乎没什么变化,会让人有点厌倦。”
高凡注意到,夏季的电梯因暴露在阳光下格外闷热,即便两侧有喷雾,实际降温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且全程缺乏防晒设施;同时,电梯上难以停留拍照,中途的休息点也很少,人多时活动空间更受限。
对于“窝囊漂流”,梁小娟也有一些感受。她在体验过程中发现,在水流特别缓慢处会漂不动,要么得自己划,要么只能等待他人协助;水域中石头较多,有磕碰的风险,且水流方向时常突然改变,更增添了几分不安全感。此外,部分区域光照强烈,但平躺水面能依赖的防晒方式十分有限。
在吴若山看来,“窝囊游”的核心是“轻松”,但能让游客记住的,往往是“轻松之外的独特体验”。景区对自身特色的挖掘十分重要,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特殊价值,才能在同类景区中突出重围。此外,“窝囊游”还要注意服务细节,如果细节不到位,“轻松”便会变成“糟心”,更谈不上差异化。
“年轻人在陌生环境中对‘安全感’的要求高于日常。”在张凌云看来,景区环境需满足高卫生、高安全感标准,兼顾安全与舒适。同时,景区还需要不断升级管理与服务,比如加强对便利化设施的维护与安全检测。
吴若山认为,当代游客对“窝囊游”的需求,早已超越“省力”本身,更指向“情绪价值”“情感共鸣”与“社交认同”。他建议,景区要跳出“复刻”套路,在“低门槛、高体验”的基础上,打造定制化内容:极限项目可推出“减速版”“轻冒险”,平衡刺激与安全感;休闲项目可强化互动性与疗愈感,满足游客对“松弛感”“自我调适”的个性化需求。
“归根结底,‘窝囊游’的差异化突围,不在于是否有电梯、缓降装置等‘硬件’,而在于能否将这些‘硬件’与景区自身特色资源、贴心服务以及游客情绪需求深度结合,让游客在‘轻松’中感受独特,在‘舒适’中获得共鸣,才能真正跳出同质化,成为不可替代的选择。”吴若山说。
(应受访者要求,苏亮为化名)
实习生 张清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8月22日 0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