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31 20:11:55 来源: 九派新闻
【活力中国调研行】
初秋的风拂过内蒙古大地,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绿浪翻涌,包头风电装备制造车间机器轰鸣,鄂尔多斯黄河岸边柳林守护安澜,磴口县光伏板下梭梭茁壮,阿拉善沙漠里“光伏驼队”向阳而立。这片土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治理取得新成效,新能源建设如火如荼,北疆大地添绿焕新。
在敕勒川草原周边,曾经“草矮贴地、沙化扩延”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市完成草原生态修复135.35万亩,总投资4.34亿元。”呼和浩特市林草局四级调研员王根生细数成果,“退化草原修复、退耕还草等多个项目,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
过去,这里因气候干旱、过度放牧陷入恶性循环。“草特别低,甚至不长草,沙化范围还会扩大,气候差或放牧频繁的话,扩展更快。”王根生回忆。
如今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沙化范围缩小,草的种类从几种增长到20多种,盖度、产草量都提上来了,农牧民能多养牛羊,牲畜营养也更好。”王根生说,呼和浩特的草原修复不仅扭转了沙化困局,而且提升了牧草产能,为农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黑赖沟孔兑岸边,旱柳、柽柳沿河岸舒展,与待治理的裸露沙地形成对比。“孔兑是黄河一级支流,十大孔兑呈东西排列,区域地貌类型复杂,地势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分别流经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冲积性平原,最后汇入黄河。”达拉特旗林草局副局长王双喜介绍,“每遇暴雨,就会有大量泥沙冲入河道,下游是冲积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严重。”
当地治理孔兑思路清晰。“上游建淤地坝、种植被拦沙,沙漠段用沙柳加上阻沙障固沙,河岸用旱柳护岸,下游清泥沙。”王双喜指着绿地说,“今年四月开工,现在全绿了。”
达拉特旗水利局水保室主任王利军说:“目前,达拉特旗已累计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4141.3平方公里,建成黄河堤防167.55公里。”鄂尔多斯十大孔兑治理守住了黄河中游生态节点,为流域协同保护提供了治理经验。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光伏园区里,1.8米高的光伏板下,梭梭苗整齐排列。“所有光伏项目都按‘光伏+生态治理’搭建,板高提至1.8米、间距拉到12米,确保发电治沙互不扰。”磴口县发改委副主任罗彪治说。
“这里选种节水耐旱的梭梭、四翅滨藜,还能接种肉苁蓉。”罗彪治算着账,“每亩梭梭成本1300元到1600元,2025年项目运行周期年净收益370元到670元;光伏年上网小时数超1700小时,走在全国前列。”按规划,2027—2028年这里光伏装机将突破1400万千瓦,年发电超240亿度,建设期内可带动4.5万人就业,同时可完成35万亩荒漠化治理。
驱车继续向西,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光伏板绵延数里,板群勾勒出“大小骆驼”图案。“我们践行绿色优先理念,搞光伏+生态治理,建立三级防护体系。”内蒙古华电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工作人员杨坚介绍,“一级是基地外围200米迎风向、500米背风向‘封沙阻沙’;二级是内部道路绿化固沙;三级是板下板间‘植物+机械’固沙,恢复生态平衡。”
走进包头市石拐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叶片生产、研发检测的场景随处可见。“2021年明阳集团入驻后,我们同步建了这个产业园,一期占地3900亩。”石拐区副区长孙悦指着园区平面图介绍,“已落地企业20余家,我们要打造‘生产制造—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运营维护—回收利用’全生态链。”
目前,园区已具备“6个核心零部件、20个关键部件”生产能力,年产1500台套整机、1800片超长叶片。“2024年产值118.5亿元,占全市风电装备制造产值的三分之二;2025年上半年达76.4亿,占比升至76.1%。”孙悦说,从明阳整机和叶片制造到中车齿轮箱项目,再到风电锻件法兰项目落地,包头市正积聚产业发展动能,努力提升产业层次。
草原新生、沙漠披绿、光伏富民、风电赋能,绿色发展的生动画卷在北疆大地铺展开来。
(本报记者 高平 王潇 孙晶晶 本报通讯员 祁彦龙)
(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