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为哪般?☝️

发布时间:2025-08-30 06:36:33 来源: 封面新闻

  

  新闻1+1丨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为哪般?

  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主要突出了六大机制、六大行动。

  未来的高校学科专业调整,需要建立起什么样的机制做支撑?又该如何满足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

  新兴学科调整,需要做什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的试点高校之一,这两年来一直都承担着试点工作,那么,对于高校来说,一个新兴学科调整的背后,都需要做些什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闫晓军:学科专业是高校基本人才培养制度,一般是一个学院办一个学科或专业。而这次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是超常规的,从六个学院、七个一级学科中选取优秀师资来办。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并不是航空科学技术的复制粘贴,因为它们的载运工具不一样。低空的立体交通、无人机对适航安全要求特别高,需要采用多学科、多专业师资队伍培养人才。

  另外,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合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科专业,另一方面需要教学体系。培养大纲、教材、实践体系、思政教育等等,都是建立新兴专业学科高校所需要认真准备的。

  高校在人才供需结构矛盾中,面临怎样的现实挑战?

  近两年,人才供需结构上出现了矛盾,那么,究竟存在怎样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状况?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市场对人才需求方面,面临怎样的现实挑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闫晓军:传统的人才培养是按学科和专业来培养的,这个时候人才具备单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存在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学科交叉性特别强。包括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等在内的新兴学科和传统学科的交叉融汇,使传统学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二,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特别强。在产业结构调整后,对于一些初创企业,本身员工素质创新能力特别强。而传统单一学科培养下的人才,在学科交叉性和创新能力是欠缺的。

  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未来空天技术学院中,培养人才不分专业,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工科知识后,采用项目和知识迭代的方式培养,让学生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同时通过项目培养创新能力,这样的学生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需要哪些部门配合、支持,共同解决人才供需问题?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中存在六大机制,包括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创新目录管理机制、完善分类发展机制、改革评价考核机制、优化激励引导机制。

  其中,需要统筹什么?对接什么?高校还需要哪些部门的配合与支持,来共同来解决人才供需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王春春:学科专业调整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发力,比如需要产业、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共同努力。

  产业方面,可以从需求方变成合作方,更加深入地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比如,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实训机会,甚至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材的编写等等。

  政府方面,要做好指挥家,尤其是评价改革。根据调研,政府部门在对高校的评价中,要能够更好地关注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更多地关注高校的就业质量,而不仅仅是就业率等等。

  社会方面,可以通过第三方评估等方式,保证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和家长方面,需要转变一些观念。比如在报考专业时,关于冷门专业、热门专业要有一些理性认识。同时,由于当下科技发展非常快,社会需求、产业需求变化也非常快,因此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