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5 16:41:45 来源: 南方周末
中新网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5年中国科协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简称“博士生专项计划”)近日启动,受到广泛关注。
记者11月5日从中国科协获悉,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负责人就博士生专项计划有关情况进行解读指出,2025年博士生专项计划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突出“政治训练、专业锻炼、社会历练”培育重点,并提出针对性优化举措。
主要有五方面变化
2025年博士生专项计划的理念、思路和模式总体上与2024年试点工作保持一致,在系统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主要有五方面变化:
一是明确反对“唯帽子”倾向。将“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更名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聚焦培育定位,旨在帮助入选对象深入体察中国国情、扩大专业视野、了解社会需求。
二是完善推荐模式、扩大遴选规模。实行省级科协和全国学会双推荐双培育机制,根据各地区教育、人才资源分布差异,结合全国学会评价结果和托举能力分配培育名额,对本地区本学科领域的培育对象均担负起培育职责。
三是扩大覆盖范围。取消仅面向高校限制,扩展到面向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
四是加强对培育对象的考核。明确所有培育对象须在培育周期(2年)内完成不少于240学时的培育活动,考核采取“过程考核+终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五是优化资助方式。对博士生的经费资助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博士生可按一定比例预支经费,为参与学术活动提供便利。
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2025年博士生专项计划在博士生培育工作中重点推进加大社会实践力度、丰富产业实践历练、深入调查研究三方面工作。
资料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加大社会实践力度上,选取部分大国重器、战略工程、大科学装置作为博士生社会实践点,以短期蹲点方式选派博士生到相关单位承担助理等工作,现场观摩体验大国重器运转、战略工程作用和大科学装置成就。
丰富产业实践历练上,依托“博士创新站”“博士特派员”等,组织入选者深入企业开展技术调研、难题攻关,参与研发项目,打通“科研-产业”衔接通道。拓宽基层服务渠道,结合“科技下乡”“科普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入选者赴基层开展科技咨询、科普讲座,在服务社会中提升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
深入调查研究上,围绕“国家科技战略与青年责任”“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路径”等主题,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采用“揭榜挂帅”选题征集模式,确定调研选题并组织入选者深入基层,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
提供三方面培育服务
博士生专项计划为入选者提供组织吸纳、学术兼职和学术资助三方面培育服务。
组织吸纳包括帮助入选者在托举期内免费成为托举全国学会的学生会员,表现优秀的入选者可优先进入托举全国学会的相关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帮助入选者了解所在领域学术进展,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促进综合能力提升。
学术兼职包括帮助入选者在高水平学术会议、中外学术组织担任兼职助理岗位,在学术期刊担任兼职编辑助理岗位,助力增长见识、获取知识、追踪前沿科研动态,深度参与学术交流、获得多方学术指导,促进其科研成长。
学术资助指中国科协按照累计不超过人民币4万元的资助标准为入选者提供学术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入选者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开展出国(境)交流访学;帮助解决一部分论文发表、出国(境)交流访学等方面的费用问题,推动锻炼科研能力、提升创新水平、拓宽科研视野、促进跨界合作。
中国科协还将为入选者提供参加中国科协年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等机会,全方位为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交流学习平台。
据悉,中国科协博士生专项计划试点工作自2024年9月启动实施以来,共有179家全国学会对来自129所高校的3225名博士生进行培育,初步统计培育对象共申请12607项学术资助,其中资助发表学术论文4580篇、参加学术会议7760项、开展出国(境)交流267项,还累计开展1000多项培育活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