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0 16:38:44 来源: 中华网
中新网兰州9月10日电 (殷春永 闫姣 王牧雨)“书画+”赋能,“薯药”兴业,多民族一家绘同心……在甘肃定西市,文化多元交融为统战工作注入独特内涵与丰富资源,“文武之道”致力“翰墨薯香”绘同心。
书画艺术之乡“统战+”新模式
面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网络人士不断壮大的趋势,定西市精准锚定“联谊性、统战性、专业性”定位,积极探索创新,构建起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定西样式”。具体做法有,通过打造“新联大讲堂”品牌,建立线上交流平台,不断凝聚政治共识;建成各级实践创新基地,形成“一基地一特色”格局。
“我们依托通渭县‘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积极打造亮眼的统战品牌。”定西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蔺红军介绍说,悦心国际书画村作为国家级书画培训基地和4A级旅游景区,入驻工作室及经营店近300家。每年举办的通渭书画艺术节吸引全国名家,形成了庞大的书画产业,有效推动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近年来,定西还探索形成“统战+”模式展现出强大活力。“统战+产业”促成重大合作项目,助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统战+服务”引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深入开展医疗、教育、农业等社会服务活动,争取协调大量资金项目,惠及广大民众。
民营企业与“一颗土豆、一捆药材”的发展故事
定西因药而兴、因薯而名。统战部门如何引导民营经济力量助力特色产业腾飞,成为服务发展的关键。
“我们聚焦服务乡村振兴,积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强化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深度参与马铃薯、中医药等特色产业发展。”蔺红军介绍说,统战部门通过实践创新基地积极培育电商人才,开展直播带货,累计实现线上销售额达数百亿元;引进东西部协作项目,为特色产业注入新动能。
其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故事令人动容。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晓梅,二十年如一日深耕马铃薯产业,构建起集种植、深加工、文旅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企业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她本人也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成为民营企业家助力高质量追赶发展的标杆。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数千家民营企业投身于乡村一线,实施项目超两千个,近年来到位资金近13亿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甘肃锦华建设集团董事长常海增打造通渭县常家河山楂小镇,带动大批周边居民稳定增收;“定西市最美退役军人”刘鸿奎返乡创业,发展种植养殖业,自筹资金修路造林,反哺乡梓,他们的故事是统战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在“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中,定西市委统战部凭借联系广泛的优势主动作为。实施“归雁工程”,组建联络站,建立企业家信息库,广泛推介招商政策;积极牵线搭桥,举办恳谈会,吸引项目、人才、资金回归。同时,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千企调研纾困”“政企沟通早餐会”,协调解决企业难题,牵线融资贷款,调解商事纠纷,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乡韵丹青”凝聚17口民族之家
定西辖区内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蒙古族等44个民族。如何利用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各族各界人士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是定西统战工作的重要课题。
“我们综合运用‘互联网+’‘文旅+’‘体育+’等模式,增进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蔺红军介绍说,通过举办“石榴杯”诗词大赛、书画摄影展、“道中华”文创大赛等系列活动,打造定西剪纸、洮岷花儿、巴当舞等非遗精品,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
定西市临洮县多民族之家张存良的17口之家是“文化+”的典型缩影之一,是多民族和谐的样板。他将绘画作为联系一家人的纽带,带动家族相聚时不聊闲言,只谈创作与变化。“家庭和谐了,社会才会和谐。”他说。
现年63岁的张存良生于临洮县衙下集镇洛家窑村,早年他与妻子开“夫妻店”卖羊肉。“凌晨4时起床熬汤、半夜12时收摊,七八年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据他讲述说,苦日子里乡邻的帮扶,让他记挂于心。后来小店发展壮大,他成了员工困难时可求助的“张大哥”,主动资助村民就医,承担困难学子学费。
张存良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他的家庭获评“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不仅如此,担任定西市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的他还将“同心圆”扩大,修建“同心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从山沟追梦人到团结“领航者”,他用行动证明:民族团结藏在热乎饭里、共同画作里,更在普通人“护小家、守大家”的初心里。
展望未来五年,定西市委统战部将始终坚持“站位要高、团结至上、务实为要、质效并重、律己从严”的工作启示,践行“要”在抓基础、“策”在讲团结、“重”在防风险、“特”在求创新、“保”在转作风的“五字”方法路径,在陇原大地上绘就出最美同心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