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1 04:22:14 来源: 钱江晚报
民间投资迎来最新政策大礼包。
1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在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13项务实举措。
这份被称为“民间投资13条”的文件虽篇幅精炼,但直击民企痛点,可操作性强,含金量很高。
这两年,受国际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民间投资增速有所放缓,部分领域存在“不能投”“不敢投”“不愿投”的问题。
要知道,民间投资贡献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半壁江山,它的活力,直接关系到经济大盘稳不稳、发展动能强不强。
这套政策组合拳,就是要让民资有更多获得感,提信心、稳预期、增活力。
扩准入,给民资更大发展空间。
“民间投资13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传统上由国有资本主导的关键领域大门。
第一条就明确:对需报国家审批(核准)的具有一定收益的铁路、核电、水电、跨省跨区直流输电通道、油气管道、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和储运设施、供水等领域项目,应专项论证民间资本参与的可行性,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书)中专项说明。
更具突破性的是持股比例划定,新政要求,对具备条件的项目,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
这凸显了让利于民的初衷。中国企业联合会驻会副会长梁彦认为,最大的亮点在于超越了以往文件中鼓励、支持、引导、允许等原则性表述,采用列举式明确了可参与的重点领域,并要求“应专项论证民间资本参与的可行性”,量化了具备条件的项目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将民间资本参与从“可选项”变成了“应选项”,增强了政策刚性。
重大项目向民间资本的大门越开越大。以核电为例,今年上半年有10家民营企业参股5个核电项目,持股比例均达到10%以上,最高达20%。
“民间投资13条”引导民间资本有序参与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领域建设,积极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祁玉清表示,“民间投资13条”既锚定当前民间投资的痛点堵点精准破题,又深度契合国家战略方向,不仅为民间资本注入强劲信心,更构筑起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框架。
通堵点,让民资投得更顺畅。
直击招投标中的“潜规则”,“民间投资13条”直接亮剑:严禁对民营企业违规设置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强制加入协会等附加条件,坚决取消对民营企业单独设置的历史业绩、资质等不合理要求。
此外,还要求清理不合理的服务业经营主体准入限制,严禁在环保、卫生、安保、质检、消防等方面的准入条件之外违规设置障碍。
消除公平竞争隐性壁垒,让民企轻装上阵,不再因为“拦路虎”发愁。
强保障,给民企真金白银支持。
政策的实效,离不开实打实的资金支持作支撑。“民间投资13条”在这方面不含糊。
政府采购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力度。对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严格按规定预留该部分采购项目预算总额的4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进一步提高预留份额。
更贴心的是预付款,鼓励采购单位将对民营企业的合同预付款比例提高至合同金额的30%以上,缓解民企资金压力。
针对融资难、融资贵,“民间投资13条”进一步细化财政和金融协同发力部署。
一方面,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发挥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全面准确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和不良容忍制度,完善内部实施细则,满足民营企业合理信贷需求。
这次政策大礼包,既明确原则导向,更给出具体实施路径与量化标准,确保政策落地不悬空、精准破难题。民企怕啥、缺啥,政策就补啥,靶向性极强。
总的来说,这13条不是“花架子”,是给民资的“定心丸”。有了这些实招,民企能更放心投、大胆干,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三里河”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