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补钙仍然骨质疏松,问题出在哪?🌞

发布时间:2025-11-28 07:51:29 来源: 第一财经

  

  天天补钙仍然骨质疏松,问题出在哪?(健康驿站)

  56岁的赵女士近日去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不料结果提示她患有骨质疏松症。赵女士感到十分困惑:“我天天都吃钙片,怎么还会得骨质疏松呢?”

  赵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许多人长期补钙,却依然被骨质疏松困扰。针对这一现象,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姚军作出解读。

  骨质疏松症只是“缺钙”吗?

  记者:什么是骨质疏松症?它是“缺钙”那么简单吗?目前骨质疏松症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如何?主要影响哪些人群?

  姚军:老百姓存在一个挺大的误区——很多人一提到骨质疏松就认为是“缺钙”,其实并非如此。

  骨质疏松是由于骨矿含量与骨质量下降,共同导致骨骼的强度降低、脆性增加,从而使骨折风险升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我们可以用盖房子来打比方:建造坚固的房屋,既要有充足的建筑材料(骨矿含量,钙磷是主要原料),也离不开有序、致密、牢固的建筑结构(即骨质量)。而患有骨质疏松的骨骼,就像一栋内部钢筋(胶原蛋白/骨结构)锈蚀断裂、砖块(矿物质)不断流失、建筑结构松散多孔的老房子。即便是轻微的外力,就像一阵小风吹过,也可能导致整栋房屋倒塌(发生骨折)。因此,骨质疏松是骨骼在“量”与“质”两方面的双重衰退,绝非“缺钙”那么简单。

  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9%;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0%,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10.7%。根据以上流行病学资料估算,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约为9000万,其中女性约7000万。其中,中老年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患病人群。

  记者:有哪些关键的危险因素会加速骨质疏松的发生?

  姚军: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增长、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等。

  可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少、阳光照射不足、吸烟、过量饮酒、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过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体质量过低等。

  (2)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肝肾疾病及心肺疾病等。

  (3)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补钙为何必须搭配维生素D?

  记者:生活中,有人天天补钙,为什么还会得骨质疏松?

  姚军:这个问题点出了许多人的困惑,也触及了骨质疏松防治的核心。很多人尽管坚持补钙,但体检后依然被提示“骨量减少”,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常说的“缺钙”,在医学上更准确的表述是“骨矿含量下降”,其本质是骨密度的下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人体血液中的钙浓度通常维持在一个稳定范围内,即便骨骼中的钙正在大量流失,血钙测量结果也可能是正常的,因此血钙水平并不能直接反映骨骼的健康状况。

  面对“骨量减少”这一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确保充足的“原料”供应是基石,这包括通过饮食(如奶制品、豆制品、绿叶蔬菜)和适量的钙剂来满足每日钙需求,同时务必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当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的患者,单纯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远远不够的,它们只是属于基础支持治疗,而非根本性的治疗药物。骨质疏松患者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才能有效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记者:为什么补钙必须同时补充维生素D?如何科学地获取维生素D?防骨质疏松还要注意摄入哪些营养素?

  姚军:简单来说,维生素D在钙的吸收过程中扮演着“导航员”与“金钥匙”的关键角色——它能精准指挥肠道从食物中寻找钙质,并打开细胞上的“通道”促进钙的吸收;没有它的参与,即便摄入再多的钙,也大多会“穿肠而过”,无法被身体有效利用。

  人体约80%的维生素D需要通过适度晒太阳经皮肤来合成。因此,建议在非暴晒时段,每天让面部和四肢接受15—30分钟的日晒。膳食方面,可多选择富含脂肪的鱼类、蛋黄和强化维生素D的牛奶等食物。但由于天然食物来源有限,加上现代人日晒普遍不足,因此,对于高风险人群,在医生指导下额外补充维生素D通常是更可靠有效的方式。

  当然,构建强健的骨骼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钙和维生素D这两位“主角”,蛋白质、镁、维生素K等营养素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功臣”。蛋白质构成了骨骼的有机框架,为矿物质沉积提供支撑,确保骨骼既有硬度又有韧性;镁则像一位高效的“调度员”,它不仅参与激活维生素D,还直接协助钙的代谢与利用,是钙能被骨骼有效吸收的关键环节;而维生素K则扮演着“精准指挥官”的角色,它能激活骨骼中的特定蛋白质(如骨钙素),引导血液中的钙离子准确地沉积到骨骼中,避免其错误地滞留于软组织。

  因此,维护骨骼健康远非单纯补钙即可实现,而是需要在均衡膳食的基础上,让多种营养素协同作用,共同构筑起坚实的骨骼大厦。

  骨质疏松早期为何毫无征兆?

  记者: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是什么?您建议哪些人群、从什么年龄开始应该进行骨密度筛查?

  姚军: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主要依据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所测得的骨密度值和/或是否存在脆性骨折。DXA骨密度检测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诊断依据。

  对于绝经后女性和50岁及以上男性,通常将DXA测得的骨密度值转换为T-值(T-score)进行判断。

  如果采用DXA测量中轴骨(如腰椎1—4、股骨颈或全髋部)或桡骨远端1/3的骨密度,T-值≤-2.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此外,如果患者发生过髋部或椎体脆性骨折,即使不测骨密度,在临床上也可直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若发生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等部位的脆性骨折,且骨密度检测提示骨量减少(-2.5<T-值<-1.0),也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因此,在筛查方面,建议所有65岁及以上女性和70岁及以上男性常规进行骨密度检测。若存在以下危险因素,筛查年龄应提前至绝经后或50岁以后:

  父母有髋部骨折史;

  本人曾有轻微外力下发生的“脆性骨折”史;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过早绝经(45岁前)等特定疾病;

  此外,有吸烟、过量饮酒、体重过低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群体也应提高警惕。

  总而言之,骨密度筛查不应仅以年龄作为唯一标准,而应结合个人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对高风险人群,及早筛查、及时干预,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键措施。

  记者:为什么骨质疏松在早期是“沉默的”?当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高度警惕并就医?据您观察,公众对骨质疏松的认知误区还有哪些?

  姚军:骨质疏松在早期之所以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是因为在骨量开始流失的初期乃至中期,人体通常不会出现任何明显的疼痛或不适。骨骼强度的下降是一个渐进且隐蔽的过程,就像被蚂蚁蛀空的堤坝,外表看似完好,内部结构却已疏松,直到某天因一次轻微的碰撞、摔倒,甚至只是弯腰、咳嗽,就会突然发生骨折。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高度警惕:

  一是感到持续的、不明原因的腰背部疼痛,这可能是椎体发生微骨折的信号;

  二是发现自己的身高比年轻时显著变矮了超过3厘米,或者出现逐渐加重的驼背姿态,这通常是脊椎椎体因骨质疏松而被压缩变形的结果;

  三是最典型的信号——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发生骨折,例如滑倒坐在路上导致髋部骨折,或者用力不当导致腕部骨折。

  一旦出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往往意味着骨质疏松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必须尽快进行骨密度检查并寻求专业诊治。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公众对骨质疏松存在几个认知误区,比如刚刚提到的“骨质疏松就是缺钙”;再比如“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与年轻人无关”。实际上,骨量积累的关键在青年时期,如果年轻时骨量储备不足,年老后患病风险会大大增加。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人老骨脆是自然现象,无需治疗”,这种消极观念使很多患者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事实上,现代医学完全可以有效延缓骨量流失、显著降低骨折风险。澄清这些误区,是进行有效预防和早期干预的第一步。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28日 第 09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