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2 03:02:20 来源: 上游新闻
中新网新疆石河子8月21日电 (史玉江 王艺蒙)“新疆农业的巨变,可以说是一代代农技人接续奋斗的结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陈爱群如是说。
从机械化普及到智慧农业兴起,从单产突破到绿色发展,陈爱群不仅亲历了新疆农业的转型升级,还是粮食作物单产不断突破的科研带头人之一。其曾获评2019-2021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2023年度“兵团最美科技工作者”。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
近日,在石河子总场小麦套播玉米品种试验田里,陈爱群查看土壤墒情、麦苗分蘖情况以及玉米苗的健壮程度,并一一记录,为在新疆兵团开展套播玉米品种的筛选进行调研。
作为新疆兵团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经专家组测产鉴定,2025年第八师石河子市麦(小麦)玉(玉米)套种模式下冬小麦实收单产616.5公斤,相比正播冬小麦单产高9.5公斤。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2022年以来,陈爱群先后负责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八师石河子市小麦及玉米等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工作。在实践中,她不断探索优化种植模式,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制定高产栽培技术方案。
2023年,陈爱群及其团队推广的“新冬52号”小麦在试验田实现亩产836公斤的突破,创新疆兵团小麦单产新纪录。2024年加入新疆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团队,全程参与指导小麦的高产创建工作。
“离不开土地的幸福‘农业技术员’”
“我是一个幸福的‘农民’,也是一个离不开土地的幸福‘农业技术员’。”出生于湖南农村的陈爱群,上高中时被课本中《天山景物记》中描述的美景所吸引,毕业后报考新疆委培班,攻读农学专业。
1998年,陈爱群再次踏上去新疆的列车,投身于新疆兵团农业领域。
“住在低矮的平房里,风雨会从门缝里渗进来;条田边的道路坑洼不平,试验田的定苗、除草等农活一干就是一天。”陈爱群至今难忘刚工作那几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虽忙碌却快乐。
当时的基层团场,农业仍以传统种植模式为主,受制于土地盐碱化、水资源短缺等难题,小麦亩产徘徊在400公斤左右。
二十多年来,陈爱群和同事们几乎走遍每个团场,采集土壤样本、分析气候数据、筛选优良品种,通过引进和改良小麦品种,成功研制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将小麦亩产提升至600公斤以上。“通过集成并推广运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单产逐年提升。”
“让自己行走的每一块土地,都成为希望的田野”
20世纪末,以制种玉米为主打产业的新疆伊犁河谷,长期受植株高、产量低且病虫害高发等技术难题制约。
紧扣“增密度、提匀度、降高度”等农业核心技术要点,陈爱群和同事们开启与传统种植模式的“较量”,投身玉米制种、高产配套栽培的技术研究中。
“让自己行走的每一块土地,都成为希望的田野。”
陈爱群及其团队分区域搭建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在玉米制种地块设置性诱剂监测点,摸清了当地害虫种类及发生时间规律。
结合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陈爱群成功集成当地玉米、棉花、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新模式。
据统计,这一模式的推广应用,使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5%以上,目前已累计推广64万余亩,节本增效近4000万元。
“玉米制种单产由以往的400公斤增至520公斤,亩增产30%左右,带动伊犁河谷玉米制种高产标准化种植。”陈爱群参与的《玉米病虫草害全程高效防控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获2022年兵团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伊犁河谷制种玉米年种植面积在80万亩左右,成为全国第二大玉米制种基地。
“科技是农业的翅膀”
多年来,陈爱群组织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大面积推广项目》等项目及试验19个,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710多万亩,年科技增收超过千万元。
她感慨,如今“互联网+农业”模式,推广精准播种、无人机植保、智能监测等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建立小麦高产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掌握田间墒情、病虫害预警,既解放了人力,也大幅降低了种植风险。
数十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陈爱群,只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众多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在他们的努力下,2024年新疆粮食总产达2330.2万吨,粮食单产524.8公斤、跃居全国第一,已成为迅速崛起的“西部粮仓”。
谈及这一骄人成绩,陈爱群笑称:“科技是农业的翅膀。”(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