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30 06:59:27 来源: 海报新闻
中新网湖州8月29日电 (钱晨菲 吴怡欣)从湖州地方先行,到成为浙江省“三大警务”之一,“生态警务”这一概念正逐步走进公众视野、被更多人熟知。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称“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记者走进“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湖州安吉,探寻浙江生态警务建设的发展之路。
扎根基层 用脚步守护生态
“从2014年担任河道警长,再到如今担任生态警长,十多年来,我巡山护水走过的路,差不多有两万公里。”安吉县大余村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站长张忠心说。
大余村以余村为核心,联动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组团发展,辖区内的生态资源丰富。为此,安吉县公安机关专门成立了大余村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构建起公安与综合执法部门常态入驻,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6个部门按需入驻的协同治理模式。
“生态保护不是一朝一夕,得盯准、盯稳、盯实。”张忠心说。基于这一理念,大余村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推出“钉线路、钉区域、钉风险、钉人员、钉问题”的“五钉工作法”。
以“钉人员”为例,在大余村白水湾工业园区曾有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经常张网捕鸟、非法狩猎,张忠心带领工作站成员对其开展“一对一”帮教,利用生态警长“地形熟、人员熟”的优势,帮助他入职了当地的家具厂。张忠心笑着分享:“他现在靠自己的能力赚钱,再也不去干破坏环境的事了,不仅如此,他还加入了我们生态义警的队伍。”
2020年,湖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警务战略,推出生态警长工作机制。五年来,湖州市的生态警长队伍不断壮大,现在已有2185人,他们穿梭于青山绿水之间,一步一脚印地守护着生态环境。
数据赋能 用科技提升效能
在安吉生态共治中心,一块电子屏幕实时显示各类与生态警务相关的信息——这便是当地研发的“生态共治大脑”。
“以往依赖人工分析,如今靠数据监测。”安吉县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队长孙伟指着屏幕介绍道。安吉县“生态共治大脑”汇聚了全县5.2亿条生态要素数据,上线了13个数据模型,统筹整合21个高新技术综合应用场景,构建起“数据集成、算法集成、手段集成”的三维赋能机制,改变了以往生态问题案件线索分散、跨部门协同困难的局面。
“在今年7月,‘生态共治大脑’精准发现了12辆车向非正规消纳点运输矿产。”孙伟以一起打击非法采矿的案件为例,这起案件由“生态共治大脑”发现,经过安吉生态共治中心的调查,仅用16天就成功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
在协同办案方面,依托“绿盾在线”平台,各行政部门可在平台上一键发起协同请求,一旦出现案件便可以迅速组建工作群。在一起倾倒渣土案件中,安吉生态共治中心各部门迅速协作,实现了案件七日办结的高效率。截至目前,安吉生态共治中心通过“绿盾在线”平台,已累计发起并协同处理532起案件。
依托科技驱动,安吉生态共治中心的案件办理效率实现跃升。以非法捕捞案件为例,2024年安吉县此类案件成案率仅为9.3%,如今成案率大幅提升至68.6%。
联动群众 用合力激活共治
生态警务的协同治理,不仅需要行政部门的紧密协作,也需要群众力量的支持。
“我们组建了一支名为‘生态合伙人’的义警队伍,目前已有243人。”张忠心介绍道。他带领着来自各行各业的生态义警开展宣传活动,传递生态保护理念。2025年以来,大余村的生态义警已发现、上报并协助处置生态类风险隐患线索173条,他们不仅是生态警长的得力助手,更是基层生态治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为进一步推动生态治理实现价值转化,安吉推出了“生态绿哨”小程序。通过景区、公安和政府的联动协作,当地以文旅业态为核心,构建起一个多元共治的生态保护圈。游客只需拍照上传环境问题,即可获得积分,兑换安吉各大景区的饮品或门票,实现“监督有回报,环保有体验”。
这一创新机制也受到当地许多创业者的欢迎。程铄钦是安吉县红庙村一家咖啡馆的主理人,借助村里改造后的矿坑景观,他的咖啡馆吸引了大量游客。正因为生意与生态息息相关,他不仅成了一名生态义警,还积极引导游客参与环保行动,他表示:“游客增多后,环境维护压力也随之变大,通过‘生态绿哨’,游客也能和我们一起保护环境。”
截至目前,“生态绿哨”小程序注册用户已突破7万人。在这一机制推动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价值转化形成良性循环,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让越来越多人享受到“生态共富”带来的实在效益。
站在“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回望,当地用智能化警务与社会化共治书写了一份生态守护的答卷。从安吉出发,一条融合多方参与、科技赋能与高效协同的生态警务之路正向浙江全省延伸。近年来,浙江省公安机关积极构建公安牵头、相关部门联动的生态警务机制,“警察蓝”守护“生态绿”的故事,正从湖州一域走向之江大地,讲述属于浙江的生态保护建设新篇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