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8 15:45:02 来源: 南方周末
中办、国办日前印发了《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的第一份中央文件,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从三个方面推动碳市场发展。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 裴晓菲:第一个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的覆盖行业范围,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第二个着力提升碳市场的活力,建立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提升重点排放单位节能减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碳数据的全过程管理,严厉打击各种弄虚作假的行为,为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碳市场发展仍面临阶段性挑战,碳市场交易产品和参与者类型有限、价格波动较大等现象仍然存在。《意见》的出台将从“结果监管”向“过程管理”转变,重点从挖掘碳排放权价值,强化碳金融支撑能力,鼓励条件成熟地区先行先试,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碳市场政策体系,为碳市场平稳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市场机制推动 填补碳市场金融衍生品空白
为推动碳市场发展,《意见》还提出,要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丰富交易产品。生态环境部表示,将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参与全国的碳市场交易,填补碳市场金融衍生品空白。
27日,山东乳山市完成全国首单1000吨以上牡蛎碳汇交易,参与交易的买方,有保险公司、银行和风电企业等,卖方是乳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交易量达到1500吨碳汇,总价值十几万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蒋增杰:通过“双壳贝类养殖碳汇项目方法学”的开发,我们为牡蛎碳汇计算找到了科学的实践路径,初步核算2021—2024年山东乳山通过养殖牡蛎,平均年减排量达130.7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专家表示,乳山牡蛎碳汇交易的完成,不仅探索牡蛎碳汇在生态修复中的金融产品创新,也大大推动了养殖户减排的积极性,促使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去实现减排目标。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 张昕:不光是养殖生蚝(牡蛎),比如说还可以在海岸带,我们可以有海草床,可以开展盐沼治理,产生碳汇量,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就可以出售,出售了以后就获得了经济激励。
环保行为“看得见” 自然人可从碳市场获利
目前碳市场的参与者还主要是能源企业,此次《意见》提出“扩展交易主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专家表示,这将会大大激励全社会参与减污降碳的动力。
魏欣怡是四川泸州市的一家企业员工,虽然是有车一族,但她每天上下班都坚持乘坐公交车。自去年了解到“泸州绿芽积分”后,她就开始使用“泸州绿芽积分”,记录自己的绿色生活行为。
泸州市民 魏欣怡:在这个小程序上,我们可以进行环保志愿服务,步行、坐公交车、跑步等活动打卡。获得积分后我们可以参与集市的商品兑换。而我们平时不用的积分,可以进行保护红嘴鸥、生态放流、植树造林等活动。
泸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泸州银行创新打造泸州市“绿芽积分”,成为多元碳普惠机制落地地方的一张亮丽名片。目前,全国除了泸州,还有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已经在自然人参与减排方面先行先试。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总经济师 张昕:也可以把它简单比喻成一个菜市场销售的菜,实际上是我们各种减排活动产生的减排量。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说绿色出行,通过独立的第三方去核证之后,就可以称为经核证的减排量,通过我们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我们就可以在市场上去出售。
专家表示,未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可以像参与到股市一样方便参与到自愿碳市场的交易,来提升市场活力,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更多公众的自觉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