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民”搭建“乡村朋友圈”,激活乡村消费活力🌩

发布时间:2025-08-29 20:20:34 来源: 青瞳视角

  

  阅读提示

  在浙江安吉余村,“青年理想集结地”的新标签格外凸显。从2022年提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到2023年成功打造创业平台“青来集”,再到2024年成立余村全球青年发展学院,一个以余村为原点、辐射1镇2乡24个村的大余村青年人才社区逐渐成形,为青年入乡提供全新思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活力。

  在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漫山遍野的茶田竹林间,一间废弃的竹木加工厂经过改造,成了国内第一个专门服务数字游民的创意园区——DNA数字游民公社(Digital Nomad ANJI)。在这里,住了许多背着电脑的“新村民”,他们不是游客,而是来这里工作、生活的“数字游民”。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办公成为可能,数字游民由此兴起。“在乡村工作和生活,用一台电脑和世界保持联系,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也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数字游民社区主理人许崧说。

  安吉的数字游民公社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数字游民,为安吉带来了好奇心、创造力与嬗变的生命力,助力乡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理想之地。

  构建宜居宜业新空间

  2019年,李彦漪携手许崧和阿德,在溪龙乡横山村打造了DNA数字游民公社,游民中有自由职业者、创业者,也有远程办公的职场人,还有正在体验Gap Time的朋友。在这里,时不时有小伙伴做分享、张罗组织各类活动;社区运营者也会积极支持游民的在地研究计划、提供适当经费,使社区多了一种象牙塔般的精神属性。

  “这里只有矮矮的楼房,没有两层楼以上的建筑。”项目设计师俞维解释,层数越高的建筑,层次感越强,也越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阻隔。而数字游民社区的精神则是“去中心化”。

  社区最刚需、最基本的功能一定是居住。许崧介绍,“DNA”的入住规则十分简单,但也有所限定,即入住时间至少7天,“时间太短融入不了社群。有人情味的社群关系,是吸引数字游民聚集的重点。”许崧说。

  为留住这些青年人,安吉推出了就业有补贴、创业有支撑、安居有保障的“诚意”政策。不同学历青年就业可获每月1200元~4500元补贴,通过“两山梦想基金”“银行超市”等为青创者提供资金支持;创新共有产权住房模式,入乡青年可享10万~50万元房票补贴。

  2023年,许崧把目光转向了隔壁的天荒坪镇。“安吉当地很认可这种模式,希望将其进一步推广。有了政府的支持,项目推进速度很快。”许崧感慨道。很快,天荒坪镇余村数字游民公社DN余村宣布成立。这里不仅有15万平方米的生产办公空间,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建立“5分钟生活服务圈”,进一步为数字游民们的创业与生活提供保障。

  从“旅居驻足”到“共创扎根”

  作为全国最大的数字游民公社,DN余村的“新村民”们发起了“The Place Lab”活动,致力于找到“当地人觉得日常,外地人觉得有趣”的东西,经过实地调研形成了《天荒坪美食小众点评》《天荒坪云南烧烤》指南,还自发录制了播客“天荒坪1号”,分享DN余村的生活。

  “几个人凑在一起,研发一个新产品、做一个小程序、开发一个App……”许崧告诉记者,这样的事情频繁在数字游民社区内发生,一个“乡村朋友圈”在DN余村渐渐成形。

  在青年暂留的过程中,如何保证青年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区思考的问题。

  “为了发现、培养、成就更多有志青年,我们在去年的青年梦想大会上成立了余村全球青年发展学院。”大余村青年人才社区负责人于文文说,在和青年人交流时,她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我来乡村开个小店能赚钱吗?”针对这类困惑,社区在余村全球青年发展学院开设了“如何在乡村开好一家店”的课程,邀请有经验的主理人来授课,还推出“一周店长”体验课程,让学员切身参与乡村小店运营。

  同时,围绕“城乡融合×青年发展”的发展方向,余村全球青年发展学院还会系统性总结大余村青年入乡的创新实践经验,基于“余村全球合伙人”项目力量以及青年创业需求,打造“理论课程+职业技能+定向实践+特色交流+乡村体验”的五维课程体系。

  目前,余村吸引了1200多名青年常态化驻地办公,落地60多个新经济项目,并结合农耕体验、茶文化等,形成“乡村+科技+文化”的复合业态。

  从“被动输血”转向“自主造血”

  数字游民的到来不仅降低了乡村闲置资源的浪费率,更通过技术外溢与市场对接实现产业升级。在这里,这些“新村民”们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与多个乡镇(街道)开展合作,参与规划设计递铺街道乌象坝公园、天子湖镇古苑村闲置水库等多个项目,不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还吸引更多“新村民”加入。

  “第一次来这里就被震撼了,没想到山脚下藏着设施这么完善的村庄,我当即决定要在这里打造专业的乡村骑行服务。”数字游民卓莉也是“余村全球合伙人”的一员。她和男朋友徐亮在余村创办了一家骑行俱乐部,吸引来自上海、江苏,甚至国外的骑友们慕名而来。卓莉开发了30条骑行旅游线路,让骑友不仅能享受速度与激情,还能饱览沿途的乡村美景,架起城乡互动的高频桥梁,有效激活了乡村消费活力。

  同时,余村按照引进合伙人、合伙人带动合伙人、合伙人孵化合伙人“三步走”路径,邀请合伙人积极参与乡村共建,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目前已落地各类项目(公司)42个,带动招引大学生超1400名,吸引高层次人才23人参与乡村建设,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双向联动,从“被动输血”转向“自主造血”。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上海、浙江、天津、云南、四川、海南、安徽、广东等地均已布局数字游民社区建设措施。例如,浙江丽水出台了全国首个地级市数字游民专项政策《支持数字游民发展八条措施》,提供免费创业场所、最高1000万元资助;安徽黄山市设立100万元创业引导基金,对长期租住游民补贴房费10%~20%……各地政策的精准扶持与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推动数字游民群体成为连接城乡资源、激活乡村活力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