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20 11:38:46 来源: 环京津网

  

  历时6天的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日前在辽宁省沈阳市闭幕。本届运动会共设置56个比赛项目,一批希望之星崭露头角。据官方数据统计,共6项6次改写或追平亚洲少年最好成绩,4项11次超越全国少年最好成绩,646人次刷新或追平个人最佳成绩。

  比赛成绩亮眼,但在北京体育大学教授袁晓毅看来,首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的意义远超比赛本身。本届赛事在拓宽田径人才选拔渠道、推广普及田径运动、健全青少年身心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次比赛是继去年的首届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之后,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又一项针对青少年的全国性专项赛事。除了普及,本次比赛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体育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袁晓毅表示,田径项目涵盖了走、跑、跳、投等人体多项基本活动技能,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被誉为“运动之母”,田径的发展进步和人才挖掘对于其他项目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辐射和支撑作用。因此,推广田径项目,引导孩子们参与体育运动,掌握各类田径项目的基本技能,对于扩大后备人才选拔的“蓄水池”就显得尤为重要。

  袁晓毅提到,“青少年的体育赛事会有很多青少年和家长在场边观赛,这是传播体育文化的绝佳机会。赛场上的优秀运动员对同龄人有着很好的正向激励,可以吸引他们也参与其中。同时可以让他们的家长觉得,让孩子拥有体育特长,也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不再是‘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练体育’的思维定式。”

  体育作为一项竞赛,有其自身的教育价值,尤其是挫折教育。体育比赛有赢有输,孩子们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全身心付出,才能得到锻炼和成长。“特别是田径项目,需要你有迎难而上和义无反顾的精神。在不断突破潜力的过程中其实是获得了解决困难的能力。不仅可以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对他们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锻炼。”袁晓毅表示。

  此次比赛中,多位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创造佳绩。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几乎都能看到体校与普通学校联合培养、共同育才的新型青训模式的痕迹,这无疑为田径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值得参考借鉴的案例。

  本届运动会,北京队最终获得 2金、1银、2铜,北京田径队总教练管连军表示,本次赛事对北京队而言意义重大,彰显了北京在建设新型青训体系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据管连军介绍,北京市体育局正努力打造新型青训体系,将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与优质教育资源紧密结合,依托田径传统校、国际学校等,建立专业化发展与普通高考、国际升学双元选择机制。目前,北京市体育局已与6所市重点中学和6所市属重点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让青少年运动员在竞技体育道路出现“拐点”时,有更多选择空间。

  在本次比赛中收获女子五项全能冠军的周悦希就读于一零一中学,她的双胞胎妹妹周悦含在该项目中位列第八,两人练习田径初期均由一零一中学与海淀体校联合培养,后期进入先农坛体校接受专业训练。

  “‘优质教育资源 + 专业训练’的双优模式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次创新尝试。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体校‘学训矛盾’的问题。在‘一零一中学+海淀体校+先农坛体校’的三段式培养模式中,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优质的文化教育,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专业训练。我们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和训练计划,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训练之间实现平衡发展。”管连军说。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李辉说:“当下体校依旧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一个主阵地,但体校需要创新发展体制机制,除了发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这个职能外,还要跟当地的学校体育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一体,起到带动学校体育发展、带动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的作用,这是以后体校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袁晓毅建议,类似于青少年田径运动会这样的比赛以后要“多多益善”,不仅要有涵盖所有田径项目的综合性赛事,还可以是只包括“走、跑、跳、投”其中某一单一项群的赛事,让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拥有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要常练勤赛,吸引更广泛的青少年参与进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