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9 16:59:42 来源: 中国日报网
作者:朱昌俊
在暑期等课余时间实习,为日后的求职简历积攒履历,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的普遍选择。为了提升竞争力,一些同学还将首次实习的时间提前,在大二甚至大一就开始寻找见习岗位。据艾瑞咨询2022年的调查,在“985”和“211”大学应届生中,大一或大二就开始实习的学生占比达到41.1%,缺乏名校光环的“双非”院校学生的该比例更高,有59.5%。而在2019年,名校毕业生中会在低年级时就实习的比例还是21%,3年间翻了1倍。
关于大学生在大一时便开始忙于实习、攒经历的现象,早就受到关注。这表面看是大学生为未来职业发展做足准备的积极姿态,但在很大程度上说,其更是全社会“内卷”气氛在大学生群体身上的一种现实投射。
所谓“内卷”,本质上是一场无实质进步的消耗性竞争。当差不多一半的大学生从大一就开始为实习奔波,将大学时光变成事实上的“就业预备期”,这不仅意味着年轻人青春体验的窄化,更意味着高等教育应该发挥的价值在经历新的重估。众所周知,大学本应是年轻人启迪心智、涵养人格的黄金阶段,若被退居到职业训练的延伸场地,这带来的高校价值的“异化”之虞,不能不引起重视。更显矛盾的地方在于,在大学生普遍提前实习的另一面,大学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却仍在继续扩张。这或进一步佐证了文凭的贬值。由此,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费效比”及人力资源培养体系的结构合理性,同样应该得到更多省思。
就现实来看,大学生实习“抢跑”背后,直接原因是双重压力的驱使。一方面,不少高校课程设置滞后、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感到“所学无用”,只得向外寻求实践机会。这种“教育—实践”之间的断层,是高等教育自身需要反思的关键;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就业预期下,招聘单位对实习经验的要求也逐年抬高。于是,在“别人有,我也要有”的剧场效应下,多数学生都很难保持从容,只能被迫卷入一场不断提前的竞争游戏中。
当然,这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实习的意义。适度的实习有助于学生认清职业方向、积累社会经验、锻炼实践能力。但问题不在于实习本身,而在于实习为何不断提前、不断普遍化、不断有走向形式化的倾向?如调查表明,不少低年级实习生的实习内容都集中在打印文件、跑腿等边缘工作,核心业务参与率其实很低。这意味着,大量“提前实习”的价值,本身就存疑。
破解“大一就开始实习”的社会风潮,不能只限于呼吁学生“冷静”。毕竟,在结构性的社会氛围下,个体往往很难“独善其身”。真正的改变,只能依赖于系统性合力。如高校或应加速课程改革,强化教育与社会的衔接;用人单位则需要调整招聘策略,不再简单以实习数量论英雄。同时,在宏观层面,社会政策当鼓励创造更多元的就业通道,为年轻人提供更宽广的选择空间。
必须明确的是,高等教育的价值,从来不应只是为就业服务。而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大一就要开始为工作奔波,他们失去的或许不只是原本当更纯粹、更少功利化的校园时光,更可能在价值观塑造、长远发展活力等方面增加新的不确定性。由此,这又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新影响,值得思考。在这场无人愿意却无人敢停的“抢跑”中,或许是时候有更多更深入的讨论: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大学生,怎样的高等教育,以及怎样的“社会”?
(作者是资深媒体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