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4 14:59:38 来源: 潇湘名医
夜幕降临,本该安静的大学宿舍,声音正从一扇扇虚掩的门后传出。架起的手机、补光灯、日常生活背景,将原本私密的宿舍空间变成直播现场。
大三学生何赴高考之后开始直播,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最初直播有两个原因:一是想赚点“快钱”,二是享受和人沟通的过程,“我说话比较直接,有点‘毒舌’,直播时能畅所欲言,感觉很放松”。
直播赛道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过,宿舍空间有限,直播难免影响他人。何赴偶尔影响了室友,会请大家吃饭以示歉意。由于直播频率不高,尚未引发大矛盾,但并非所有宿舍都能和平共处。
室友是主播,我成了“直播背景板”
林妙妙就是宿舍直播的“受害者”。她向记者抱怨:“我们宿舍很小,桌子还对着,就算再注意我也可能入镜。宿舍一直有人讲话也很烦。”
“我一开始试着跟室友沟通,她马上道歉说以后不会了。第二天,她又问我能不能在床上直播。”林妙妙说,“后来在我没察觉的情况下,跟家人打电话的声音出现在直播间。直播间都是陌生人,感觉完全不一样,生存空间像被挤压了。”
林妙妙并不反对直播,但前提是,“不要影响别人”。
申洁的室友也从大一下学期开始直播。起初申洁并不介意,只是希望她不要播到深夜。“结果经常播到凌晨一两点,影响我休息。”此外,直播还占用公共区域,“她直播时会拍到过道,我们绕行也很难避免。我非常生气,她完全可以提前商量,让我避开镜头或换个位置,但她什么都没说”。
一场直播可能带来几十到几百元的收益,但这些收益的背后,是室友在默默付出代价。
某天晚上,申洁的室友说要请全宿舍喝奶茶,理由是直播影响了大家。“可我觉得她并不是在真心道歉,直播还会继续,最后我没有接受她的奶茶。”申洁说。
申洁身边不少同学都对成为网红跃跃欲试。然而,宿舍直播潜藏着隐私被侵犯的风险:镜头常无意拍到室友的私人物品或日常活动,导致隐私外泄。更有甚者,为吸引流量故意拍摄室友,引发法律纠纷和人际矛盾。此外,直播产生的噪音——连麦声、音乐、灯光设备等——也严重干扰室友的休息与学习,长期如此极易激化矛盾。
申洁将经历发到网上后,有人建议她向辅导员反映,也有人劝她“以牙还牙”,加入直播大军。
看似轻松的宿舍直播,隐藏着不少法律问题。
民商法律师、知名普法博主李叔凡向记者指出,学生宿舍属于学生在校期间的“私密空间”,法律保护私密空间内的合法私密行为。因此,在宿舍进行商业直播,除非获得所有室友同意,否则很可能是不妥当的。
李叔凡进一步解释,如果室友面部清晰入镜,则涉嫌侵犯肖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每个人对自己的肖像有排他性使用权。未经允许拍摄并使用他人肖像,即便非商业用途,也构成侵权。”隐私权同样可能受到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隐私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宿舍作为生活起居场所,属于私密空间。室友的更衣、私人通话等活动若被直播出去,就是典型的侵犯隐私权行为。
勇闯直播间,闪光灯背后隐藏陷阱
宿舍直播的影响不止于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主播本人而言,也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风险。
19岁的王晨早在高考结束后就看准了直播这条“赛道”,当时因未成年被平台限制直播。上大学后,她立即开启了直播生涯。“我形象不错,性格开朗,暑假还学了不少舞蹈,直播数据挺好的。”很快,几家MCN机构也联系她,承诺优厚条件签约。
王晨直播的动机很简单:赚快钱、买衣服、化妆品、手机,像喜欢的博主一样去旅行;同时也享受被人夸赞的感觉。“在直播间,只要撒个娇、跳跳舞,就有人夸我。那时觉得赚钱成名挺容易的。”
然而,频繁的直播很快引发室友不满。“室友不敢当面说,就把我挂到朋友圈。我不想纠缠,想着赚够钱就搬出去住。”于是,王晨与一家本地MCN机构签约,对方承诺流量扶持、直播培训,以及未来的带货合作。
没想到,这竟是噩梦的开始。王晨想去公司直播,却被经纪人告知“宿舍背景才是流量密码”。她提到与室友的矛盾,对方却连一个假背景都不愿搭设。合同规定每天直播6小时,每月26天。“把爱好变成工作后,直播真的很痛苦。”公司还要求她维护粉丝,尤其那些打赏多的中年男性。“他们常发奇怪的消息,我得花大量时间应付。”那段时间,她上课时精神恍惚,甚至翘课直播,几乎荒废学业。
何赴同样遭遇到屏幕另一端带来的烦恼。她曾持续遭遇男性粉丝的线上言语骚扰。“一开始会愤怒地回击,后来发现这只会消耗自己。”更令她后怕的是,一次一名自称校友的男粉丝请她代寄学校的纪念品,她好心帮忙后,对方便获得了她的电话号码,继而直接根据学校地址为她点外卖。“我没敢去取,但这件事之后,我开始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
3个月后,公司以直播时长不足为由,要克扣王晨的打赏和工资。“我没得到什么扶持和培训,平台和公司还要分我的钱。我去找他们理论,他们却说我流量差,建议我在宿舍聊更私密的话题来吸粉。”身心俱疲的王晨提出解约,对方却指控她违约,索要两万元赔偿,否则就告知学校与家长。最终,她交出拥有6000多粉丝的账号,并赔偿5000元才脱身。
“对于这段直播经历,我不敢算到底是赚得多还是赔得多。”王晨无奈道,“直播看似光鲜,水却很深。但也不能全盘否定直播,主要是我还没有能力去辨别和应对。”
北京市盈科(苏州)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朱晨飞指出,MCN机构与大学生直播的此类合约常暗藏陷阱:用高额签约费吸引主播,再通过难以完成的考核制造违约,从而收取违约金。他解释,MCN机构与主播签署的是合作协议而非劳动合同,正是因为劳动合同受劳动法严格保护,强制用人单位缴纳社保、保障带薪休假等;而合作协议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双方平等自由约定,公会可借此将风险转嫁给主播,“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知识,极易陷入此类纠纷”。
直播也许做不长久,养好自己才是关键
直播之路并不好走。
何赴对直播的看法随经历有所变化。“刚开始接触新闻专业课时,我对传媒、互联网都不熟,网感也差,我不是所谓的‘互联网原住民’。”她意识到,“影响热度的关键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内容的‘利他性’。”这可以是赏心悦目,也可以是有益信息。
何赴分析自身局限:“我在两方面都不突出:一,我输出的内容情绪价值有限,也不愿迎合下沉市场说‘垃圾话’;二,我不够漂亮,也不愿花心思包装。直播需要定期、长时间投入,还要维护粉丝关系——这些我都不愿意做。”
此外,认清内容生产的价值至关重要。“要问自己:你的创作是否让你感到有价值?直播时,我能直接帮到家长和学生,这让我觉得有意义。但重复性工作令我厌烦,要想做好,又不得不重复。”何赴说。
何赴总结:“想把账号做下去,得看3点:对钱是否足够渴望,是否具备‘红’的特质和时机,能否承受持续的情绪消耗。”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吴靓可进入大学后,一直在运营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偶尔也会通过直播固粉。对她而言,自媒体是“对冲风险”的策略,也是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凭借账号运营经验,吴靓可成功进入大厂实习,优化了简历。“即便将来不做自媒体,这段经历也能帮我找到好工作。”
直播让她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并非来自经济收益,而是与社会各界的深度交流。她提前感受社会压力,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当周围同学为绩点、保研、就业焦虑时,她觉得自己跳出了这个怪圈。“有压力不是坏事,但若让人痛苦,就是坏事。”经历流量起伏、质疑甚至网暴后,她越发从容。“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烦恼,没什么大不了,不如轻松以对。”
吴靓可坦言,内容创作与创新并不容易,常伴随痛苦。“我发现没有什么工作能长久,但人本身的创意产出和传播才是永恒的。而源源不断的创意,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把自己养好才是关键。”
互联网没有标准答案
“直播是新一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有权利通过直播自我表达并探索如何从中获利。而在这过程中,他们会逐渐认识到直播的代价与风险,但这本身也是宝贵的社会阅历。”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刘鹏认为,不应因出现问题就全盘否定大学生直播。
刘鹏支持这种探索:“探索总是有益的,通过直播与互联网大环境进行交互,并寻求在宿舍小环境中得到接纳,正是一个人自主与环境发生真实互动的宝贵经历,也正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
他建议学校通过课程、工作坊、从业者分享等形式进行适当引导,提醒学生直播的边界与风险;或建设静音舱、可预约的私密空间,供学生直播使用。但对于宿舍矛盾,他鼓励学生尝试自主解决:“每个人都需要练习并学会与环境中的他人沟通协商、达成共识,这是人格发展与社会化成长的重要过程。向校方求助是大家自行沟通后仍无法解决时的可选做法,但校方不必总是主动代为解决大学生的宿舍纠纷,要为大学生自主解决人际问题留有空间。鼓励积极探索与自主沟通,才是真正的育人。”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茜表示,学生做自媒体已不稀奇。“许多新闻学子入学就想运营账号。他们觉得这是很好的实践,甚至能变现。校园开放自由的氛围,也为他们提供了素材。”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艳对大学生涉足自媒体同样持支持态度,鼓励他们以社会实践的心态尝试。“这代年轻人正在重构职业实践——他们不再是被动等待组织定义的‘格子间职员’,而是主动整合资源、创造价值的‘自我导向型职业者’。”她指出,许多学生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在自媒体平台可能成真。
高艳分析,大学生做自媒体有诸多优势:年轻、有活力、学习能力强、资源丰富、上手相对容易。“在学业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自媒体构建了另一个价值坐标系,使学生在传统评价体系外获得认同,培养市场所需的复合能力。”
在谈到自媒体行业的挑战时,高艳指出,行业发展存在“幸存者偏差”,如果是以实现财富自由为目的选择自媒体行业,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者的光鲜亮丽,却忽视了他们背后的努力和付出。但见过“贼吃肉”也理解“贼挨打”的过程,本身就是成长。“即便最终未成为头部博主,学生在选题策划、用户分析、内容运营中积累的数字化生存能力,都将转化为未来职业发展的隐性资本。”
李叔凡律师强调,对于大学生宿舍直播,平台应履行审慎义务,及时识别并处理可能侵权的直播行为。“若平台未尽责,可能构成共同侵权。”他提到,现有法律体系已较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均有规定,而网信办2023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压实了平台责任。
李叔凡指出,互联网主播已是国家认可的职业。“只要合法合规、诚实劳动,都应鼓励。年轻人有热情、有想法、有精力,投身互联网创业是好事。”但他提醒,“挣快钱不现实,投机取巧往往意味着短视与违法。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在互联网落地,机会很多。用心找到适合自己又不妨碍他人的切入点,才能有所作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何赴、林妙妙、申洁、王晨、吴靓可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谭思静 实习生 周家安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