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文化旗帜】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

发布时间:2025-11-07 05:44:33 来源: 红山网

  

  编者按: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专题视频。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邵声解读“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引言:相信大家对2023年那部特别火爆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印象深刻。影片中,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洒脱,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的豪情,让无数观众心潮澎湃。但是最打动我的,还是高适那句:“只要诗在,长安就在。”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五千年生生不息,靠的正是文化血脉的赓续传承。正因为文化的力量如此深沉磅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并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特别是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明确要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示了文化坐标、锚定了文明航向。

  那么,“文化繁荣”和“文化强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我们又将如何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今天,我就用三个关键词,和大家一起深入理解这个文化使命。

  第一个关键词是“文化繁荣”。

  什么是“文化繁荣”?简单说,就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创造力被充分激发,好东西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就像百花齐放,展现出勃勃生机。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生态要“活力迸发”,让创新的激情在整个文化领域涌动。无论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新龙门客栈》让年轻人为戏曲着迷,还是郑州歌舞剧院的《唐宫夜宴》让千年的唐俑成为顶流,抑或是故宫用数字技术让《千里江山图》可以“走”进去,都展现了我们文化生态的巨大活力。

  二是文化供给要“优质多元”,让文化产品的来源更广泛,品类更丰富。在数字时代,文化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文化的创作者、传播者。像李子柒这样的“文化网红”,用充满诗意的镜头,将田园生活与传统手艺变成优质的文化产品,不仅在国内深入人心,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美丽。

  三是文化共享要“普惠均等”,让文化繁荣的成果最终滋养每一个人的心灵。如今,我们身边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越来越多,并且大多免费向公众开放;与此同时,从城市的广场舞到乡村的“村晚”,多彩的文化活动越来越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些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正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更加丰盈。

  第二个关键词是“文化强国”。

  如果说“文化繁荣”是让文化在中华大地百花齐放、春色满园,那么“文化强国”就是要让园中的花朵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并能香飘万里!它意味着中华文化要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拥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这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能为民族“铸魂”。好的文化作品能启迪思想、温暖人心、凝聚力量。比如,《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在古籍中看到“家国天下”等思想脉络;《觉醒年代》让我们重温革命先辈的理想之光。当一种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时,这个民族的脊梁就会愈发坚挺。

  二是要有过硬的精品创作力,能为国家“塑形”。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是由一部部精品力作塑造而成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是国家形象的惊艳亮相;国产游戏《原神》将中国山水神话融入数字世界,风靡全球,是流行文化的成功塑造。这些拿得出手的硬核作品,就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好名片。

  三是要有广泛的国际传播力,能为世界“增色”。文化强国必然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但其所分享的,不仅是产品与符号,更是其背后深邃的思想。当刘慈欣的《三体》在海外引发热潮时,一同出海的,是其中独特的宇宙观与文明观;当春节、太极拳成为世界性文化符号时,一同被感知的,是中国人的社会观与道德观。正是这些思想内核,以其独特的智慧和魅力,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不可或缺的中国色彩。

  第三个关键词是“文化使命”。

  从“文化繁荣”到“文化强国”,是一个层次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而要绘就这幅宏伟蓝图,就需要我们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其中的关键,在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做好“传承”与“发展”这篇大文章,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首先,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无论是《新龙门客栈》还是《典籍里的中国》,都是通过赋予传统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让那些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其次,要从革命文化中“铸就风骨”。这是我们党在伟大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血脉。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是对这种风骨的艺术再现,它将革命先烈把信仰融入生命的伟大实践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份奉献与担当,是激励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

  最后,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引领未来”。这一诞生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电视剧《山海情》所展现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那种团结一心、用奋斗创造幸福的精气神,正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

  所以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无上的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