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四清:中国式现代化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责任🏑

发布时间:2025-08-24 04:38:24 来源: 金台资讯

  

  《中国金融》|陈四清:中国式现代化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责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金融的关键支撑。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新时代新征程,国有商业银行如何把准职能职责、找准变革方向、谋准发展路径,走稳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不仅事关自身发展,也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和金融强国建设全局。

  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金融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为新时代金融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必须把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要求,突出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原则。金融事关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只有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方向正确,才能真正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要把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首要任务,健全机制、加强督导、形成闭环,确保落地见效、形成生动实践。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干工作,坚决扛起服务“国之大者”的金融职责。

  必须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党的金融事业起于为人民服务、兴于为人民服务,必须充分体现人民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金融服务需求。要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丰富高质量金融供给,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度。增强金融资源在城乡、区域、人群之间配置的均衡性,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助力缩小收入差距,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展现更大金融价值。

  必须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构建更加适配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发展模式。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金融要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聚焦高质量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拿出助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的新思路新举措,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要把服务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好金融贯通产业链、连接国内外的纽带作用,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把服务制造业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面向稳链强链、产业升级,打造更具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金融体系。

  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助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金融必须把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通起来,助力我国科技加快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要完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机制和模式,增强对基础学科、前沿科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助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将优势金融资源优先投入到创新环境较优的重点区域、外溢效应较高的重点行业、民生覆盖度较强的重点项目,以点带面、以面拓域,助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必须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推进绿色金融发展。要积极顺应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转型要求,前瞻性调整投融资布局,引导撬动各类资源流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领域。统筹考虑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全面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系统运用债券、基金、保险、碳金融等工具,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助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必须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永恒主题,以金融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金融风险,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防控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前瞻性地应对外部形势变化和突发事件冲击,精准把握风险应对的力度和节奏,确保风险应对走在市场曲线前面,以实际行动维护金融长治久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设金融强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建设金融强国;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一批强大的金融机构作支撑。国有商业银行基础好、业务广、体量大,是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责无旁贷的中坚力量。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金融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等强化优质金融供给,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提高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一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按照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积极传导宏观调控政策,统筹投融资总量、投向、节奏、价格,更好地发挥金融在稳投资、促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服务好扩大内需战略。综合运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工具,保障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融资需求。落实城乡协调和区域协调发展部署,做好乡村全面振兴金融服务,推动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更好地满足以人民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金融需求。二是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支持传统制造业升级、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壮大,提高中长期和信用贷款比重,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供应链、信息链带动资金链,推动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金融政策和标准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动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发挥综合服务优势,用好数据资源要素,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提高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落实金融开放政策措施,与时俱进深化全球金融合作,积极以金融力量联通两个市场、畅通内外循环。围绕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金砖经济合作、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构建等重点领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全方位服务水平。打造全球产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对稳链强链、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等领域的服务能力。主动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助力我国提升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金融活水更多引入经济的“神经末梢”和千家万户,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用好用活各类政策工具,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群体,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提高财富管理水平,丰富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提供更多低门槛的保值增值金融工具,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新型房地产金融服务模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一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防范化解风险,持续加固风险防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把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管理视野,强化总行分行、境内境外、表内表外、线上线下、商业银行子公司的风险一体化管理,不断提升风险管理的整体性、统一性、有效性和前瞻性。二是辩证看待不良贷款化解处置与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既发挥好金融发现价值、配置资源、分散风险的作用,也善于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中改善资产质量。坚持专业化、市场化、集中化的原则,统筹谋划,分类施策,多措并举,综合采用市场化债转股、批量处置、破产重组等方法,提升不良资产化解效率和水平。三是提升合规反洗钱能力,做好汇款、清算以及代理行准入等环节的反洗钱风险管控。狠抓内部控制、尽职调查、关键人员、培训、内部审计等重点领域,加强合规反洗钱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手段应用力度,提升全球反洗钱工作合规水平。

  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一方面,树牢正确的业绩观,把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纳入管理目标,围绕做强做优做大,提高发展平衡协调可持续性,坚定不移走好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创新引领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改变资本消耗过大的传统经营模式,调整业务结构,重视“风险、资本、收益”的匹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零售业务等轻资本业务。另一方面,推动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坚持高标定位、系统推动,聚焦数字化运营、营销、风控等,形成更有辨识度、更有影响力的成果。压实数据安全责任,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强支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下中国的鲜活实践。在世界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伟业的交织震荡中,金融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约束条件不断变化,金融自身的生产函数也在不断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要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支撑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有大量理论问题、实践问题、专业问题需要研究和破解。作为金融工作者,我们对这个问题一直高度关注,做了一些观察和思考,并积极推动相关的探索和实践。《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探索与认识》这本书所涉内容立足于中国金融发展的实践,涵盖党建、经营、发展、风控、安全、改革、开放等领域,兼具宏观与微观、内部与外部视角,为探索进一步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提供了参考和启发。本书中有的观点不一定准确,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选编自作者最新著作《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探索与认识》序言文章)

  作者|陈四清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商银行原党委书记、原董事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5年第1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