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跑出万亿级经济圈:铺稳和平轨道,驶出繁荣列车🍅

发布时间:2025-09-01 03:08:29 来源: 学习网

  

  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一列列“钢铁驼队”满载着家电、纺织品和化工品,驶向中亚腹地。

  这是欧亚大陆司空见惯的风景。

  背后是一组成绩单——2024年,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贸易额高达5124亿美元,成员国总GDP更是成立之初的13倍多。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万亿级经济圈,正在高速运转。

  2025年6月,首趟中欧班列(金华—巴希—巴库)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班列开行。图/中新社发 胡肖飞 摄

  其实,上合组织成立最初并不是一个“经济圈”。24年前,它的诞生是为了应对冷战结束后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一个以安全为使命的国际组织,为何收获了经济共同发展的硕果?

  答案或许很简单:路要平,才能跑得快;家要安,才能谋发展。

  首先,信任是合作的土壤。

  上合组织的起点,是为欧亚大陆打造一块稳定的“压舱石”。它成功的首要秘诀在于“上海精神”—— 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智库Initiate Futures主席哈姆扎·里法特接受三里河专访时表示,上合组织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干涉”。

  “当你谈到与美国的合作时,涉及的可能是军事干预和政权更迭。”他认为,在“上合大家庭”里,成员国无论大小,都是平等的伙伴。这里没有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发号施令,而是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

  当信任的土壤足够肥沃,经济的种子自然会生根发芽。许多宏大工程的落地,都离不开这份“安全感”。

  被称为“世纪工程”的中吉乌铁路,构想了数十年终于动工,当中最考验的就是在穿越复杂地缘环境所需的政治互信。上合组织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让各方能坐下来平等协商的平台,通过安全合作和持续对话,慢慢将地区互信的“水位”提升到了足以让铁路项目这艘大船“浮起来”的高度。

  对巴基斯坦而言,这份红利也尤其明显。中巴经济走廊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巴基斯坦带来了可观的增长动力。正如哈姆扎·里法特所言,上合组织是推动经济繁荣与区域互联互通的重要平台。

  其次,开放是看得见的红利。

  受“上海精神”的感召,越来越多国家走近、融入上合组织大家庭。

  从最初六个创始成员国,到如今拥有10个成员国、16个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的“大家庭”,上合组织体现出包容合作的广阔胸怀。

  各方的经济参与度也不断上升。2024年,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总额超8万亿美元,达到世界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已然成为亚欧大陆上的经贸动脉。

  “当合作伙伴看到上合组织以互利共赢为基础、以平等为原则,并且几乎不涉及地缘政治的影响时,这种合作关系自然会焕发活力。”俄罗斯联邦政府财政金融大学专家杰尼索夫向三里河表示,“几乎所有国家都会对这样的合作方式感兴趣。”

  最后,拥抱绿色与数字化未来是共同愿景。

  今天,在海河之滨,上合组织成员国齐聚天津,它们期待合作的方向,早已超越了传统领域。面对未来,上合组织正积极拥抱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

  以绿色发展为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多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水力发电潜能,而中国的绿色产能领先全球,可提供设备、技术、项目等全方位支持。

  数字零售、5G、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新增长点。去年,上合组织成员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超过3.2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鲁班工坊中的智能网联实训课程火热展开,培养着一批批高技能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向三里河表示,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新技术将成为新的发展动能。中国已在相关领域积累优势,并愿意同成员国分享成果,这为上合组织各国基于自身国情探索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更重要的是合作方式。中国的合作不会强加特定模式,而是更注重与当地情况结合;而西方的援助,则更多的是告诉这些新兴经济体该做什么。

  从最初的安全共识,到如今的经济共荣,再到面向未来的创新共进,上合组织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

  8月31日,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拉开帷幕。在这条路上,速度不是唯一的追求,耐力才是关键。展望未来,上海合作组织将继续拥抱“上海精神”,行稳致远。

  (“三里河”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