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7 16:32:07 来源: 新京报
看好市场,更要开掘空间(评论员观察)
一次出行,看到山上矗立的风力发电机,和同伴讨论起叶片运输。卡车载着又长又重的叶片,过弯道、爬山路、进匝道,运输场景复杂、难度也大,“神龙摆尾”的操作让人直呼“惊险又震撼”。
前不久,关于风机叶片的两则新闻,同样引人关注:一是叶片长度已从30多米增至150多米,由此推动单机容量升级;二是第一拨风电机组面临“退役潮”,有公司依托新技术,让退役叶片“重生”为环保托盘、步行栈道等产品。叶片“长个”、产业“延链”,映照着新业态在丰富、新赛道在拓展。
不由得想到在叶片生产企业的采访。当看到正在制作的过百米叶片,有人提问:造得越大越多,总有饱和的一天,后面怎么发展呢?相关负责人并不担忧,因为他们早已布局“后产业链”,风力发电机运维、叶片回收利用等市场不小。从实践中看,不断延展产业链、丰富业务场景,企业的努力与开拓,在一定程度上反驳了“市场有限”“发展乏力”的论调。
这同样引人思考:市场就在那里,如何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三个领域、三类产品给人以启示。
先看一瓶水。黑龙江双鸭山矿业公司的西部采区赋水量大,顶着水盆咋采煤?若把矿井水当“敌人”,没有好出路;若把它当“朋友”,“水煤共生”是新路。于是,立足绿色、技术赋能,通过探索“排水—净水—再利用”模式,深度净化的水能用于生产、除尘、灌溉,还孵化出年产值近千万元的矿泉水板块,“井下祸水”变“绿色活水”。
市场在哪里?转型发展中孕育着增量。无论传统产业升级,还是新兴产业变革,只要不安于现状,从自身出发作出优化调整,每次破解难题都是在打开新局,每次变革图新都是在拥抱蓝海。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观念、停滞的脚步。发展如掘井、市场似泉源,敢于探寻无人走过的路、勇于在既有发展思路中融入新理念,就能品出发展活水的甘甜。
再看一条线。近来,上海交运巴士推出定制班线,阿姨爷叔可坐车到食材源头采购,“寻味”班线成了助力休闲消费的“产品线”。在高铁带来便利、传统长途客运不景气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的公交定制班线之所以受追捧,关键在于“精”字:精准对接需求、精巧设计线路、精心优化服务、精诚多方协作。
机会在哪里?既要看区域整体发展大势,又要看微观领域发展趋势。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无不热爱人间烟火、向往“近处的远方”。把握情感需求、满足情绪价值,价优质优的服务就是市场新兴潜力点。实践也证明,通过市场化运作,整合文旅、农产品、交通等资源,能把区域内的群众需求点变为经济增长点,也能以区域间经济微循环带动畅通发展大动脉。
最后看一张膜。湖南一家公司的手机保护钢化膜,销往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市场份额30%。好销路从何而来?以提高手机指纹解锁灵敏度为例,公司持续进行技术研发,让钢化膜厚度从0.33毫米降到0.1毫米。精研技术、做强产品,“膜力”释放出发展“魔力”。
秘诀在哪里?既在于外部驱动力,更在于不断养成的内生发展动力。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地域,乃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就会激发更大的推动力。有两句话更见真义:“全面做强自己”“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愈有强大内生发展动力的企业,愈能赢得发展;无数个经营主体持续成长壮大,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汇入不竭动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转型之中育新机、微循环里藏潜力、内在提升强实力……市场一直在,机会总是有。立足实践、面向未来,看到发展趋势,行动起来,定能开掘属于自己的发展新空间。
李洪兴
《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7日 第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