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网暴“开盒”:警惕“数字时代的游街”♏️

发布时间:2025-10-27 07:38:45 来源: 九派新闻

  

  “抓黑话”,是李晓涵每天的日常。当她努力辨认“开盒者”的暗语时,屏幕背后的对手,也在不断变换“马甲”。

  “从‘无偿帮开盒’到‘无偿’,再到简单的一个‘开’字,为躲避平台监管,他们的行话越来越隐晦。”抖音平台网暴治理负责人李晓涵在做客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说》栏目时说,这些暗语涉及被称为“开盒”的新型网络暴力行为。

  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解释:“数字时代的游街。”“开盒”者从琐碎的信息入手,像解锁盒子一样,层层扒出受害者的真实身份、住址、亲属关系等隐私,再煽动他人进行线上辱骂、线下骚扰。

  一条黑色产业链,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面对“开盒”乱象,今年,中央网信办两次印发通知,明确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开盒”行为。

  “‘开盒’虽然是新词,实则是‘人肉搜索’的升级版。过去‘人肉搜索’可能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现在‘开盒’已经发展成了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任何人都可以花钱下单。”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副庭长逯遥说。

  在部分境外社交平台和群组中,“开盒”服务被公开叫卖。根据查询信息的不同,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有时,只需要提供目标的网络ID,就能找出手机号、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信息。“从信息收集、整合到实施攻击,每个环节都被明码标价。”逯遥告诉记者。

  这条产业链上有明确的分工,之所以能精准锁定目标,靠的是“黑库”“白库”“内鬼”的多线配合。

  黑库指的是海外“社工库”。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解释,海外“社工库”汇集了大量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用户数据。“很多用户为图方便,在不同平台使用相同或相似密码。”何延哲打了个比方,“这就像把所有的门都装了同一把锁。”攻击者利用已泄露的账号密码,在各大平台进行批量登录尝试,即“撞库攻击”,一旦成功,便能窃取更多核心隐私。

  而“白库”指的是通过社交媒体等公开渠道搜集到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看似零散、无关紧要,却成了开盒的关键线索。为验证其可能性,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了一次信息搜集实验。通过一位网友提供的其本人微博账号,在其过去发布的数百条内容中,轻易地找到了关键线索:一张未关闭位置信息的照片暴露了小区地址,一次为孩子所在小学的点赞,几乎明确了家庭结构,整个过程无需任何黑客技术,仅靠梳理公开信息就能完成。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零散的信息经过整合后,会产生巨大的风险。年轻一代对网络有天然的依赖和信任,一旦成为流量焦点,所有信息都会从过去的一言一行中被扒出来。”何延哲说。

  此外,还存在利用职务之便的“内鬼”。李晓涵补充道:“一些人本职工作的收入并不是很高,他们希望通过违规售卖用户信息赚外快。”还有一部分人纯粹是以“开盒”为名进行诈骗,利用受害者不敢声张的心理骗取钱财。“我们同事去卧底,结果被骗了35块钱。在这种灰色地带,他们的行为是肆无忌惮的。”李晓涵透露。

  治理困境背后的维权难题

  “参与‘开盒’的人员总体呈年轻化趋势,相当一部分案件涉及未成年人。”逯遥表示,“开盒”现场最容易发生在文化、娱乐、体育等“饭圈”领域,这些粉丝群体对立情绪强烈、组织化程度高、法律意识淡薄,将“开盒”视为情绪宣泄或“维权”工具。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过去一年,“开盒”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已有383名网暴者被定罪判刑。尽管相关部门持续加大打击力度,但治理仍面临多重挑战。

  逯遥说,受害者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发现自己被“开盒”,通常要等到亲友告知才恍然大悟。“那时侵权信息早已在多个平台扩散传播,很难追溯最初源头。”维权时,受害人常陷入“不知道该告谁”的困境。

  逯遥举了一个案件为例。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网络上被人造“黄谣”,由于无法找到谣言的初始发布者,最终选择起诉了一名积极转发评论谣言、粉丝量较大的主播。但该主播抗辩称,他也只是在直播中“吃瓜”,并提供了“谣言”的来源——评论区一张透露女教师隐私的截图。“即便这样一份看似确凿的证据,在诉讼程序司法认定中也面临着事实难以认定的难题。”逯遥解释,“打官司打的就是证据,来源不明的截图,无法确认原始发布者与发布时间,也看不到转赞评等传播数据,属于间接证据,证明效力较低。”

  逯遥表示,如何认定“吃瓜群众”转发侵权信息的责任,以及衡量网暴对受害者造成的精神损害,同样是目前的一大难点。

  在何延哲看来,如何精准区分“开盒”行为与正当的舆论监督,同样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以之前的‘牵手门’事件为例,从某种角度看当事人确实被‘开盒’了,但其中又掺杂着舆论监督的成分。如果平台简单删除相关内容,很可能受质疑被收买,甚至引发更大的舆情反弹。”

  此外,平台间的治理能力差异也给反“开盒”工作带来困难。何延哲透露,其所在的技术小组正在推动建立跨平台协作机制。“单打独斗难以根治问题,需要整个行业形成合力。”

  随着具有开盒技术团队的暗语越来越隐晦,识别难度大增。李晓涵所在的团队运用AI技术并辅以人工卧底进行识别,近一年来,处置了超过1200万条“开盒”信息,打击了7000多个违规账号。

  给不同的数字身份配“钥匙”

  今年8月,何延哲所在的中国网络安全产业联盟(CCIA)数据安全工作委员会牵头成立了反“开盒”技术工作小组,并提出一项切实可行的建议:对“数字身份”实行分类管理。

  “我们建议用户将数字身份分为不同等级,重要账号如银行账户等使用最私密的主手机号,并开启最高等级的安全保护。娱乐社交账号则使用副号注册。”何延哲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社交平台账户发生争议,攻击者也很难通过那个手机号关联到用户的真实身份。他打了个比方:“这就像现实生活中,你不会用公司的公章去签收快递一样。在网络世界,我们也应该学会给不同的身份分配不同的‘钥匙’。”

  “比如在密码找回时设置‘反向提示词’,规则只有自己知道;或者对不重要的网站使用‘弱口令’,意在用垃圾信息污染黑产数据库,增加‘开盒’者筛选成本。”何延哲说。

  对于受害者,除了法律维权,心理支持和暂时“隔绝”部分声音也同样重要。李晓涵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去要求每个用户心理强大,但当他想要拒绝别人评论、关掉一些声音或者不让陌生人看到自己的时候,平台都有相应的功能来实现。”

  逯遥建议,网暴发生时,受害者要第一时间固定侵权证据,收集能够显示出侵权内容发布主体、完整的侵权内容,包括发布的文字内容、视频、图片等,能够显示发布时间以及转发、评论等传播数据,作为向警方报案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关键证据。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已明确指出,组织“人肉搜索”情节严重者,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针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行为,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受害人请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还可以拨打12377,这是中央网信办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免费举报电话。”逯遥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必将被依法惩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7日 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