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09 04:52:11 来源: 东方财富网
当日对话现场。吴君毅 摄
中新网乌镇11月8日电(记者 柴燕菲 王逸飞)7日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深度求索、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游戏科学、强脑科技、群核科技的代表刚刚登台,场下的手机、相机便已纷纷举起,记录这并不多见的“同框”画面。
今年初,“杭州六小龙”凭借各自的创新突破“组团”出圈,热度至今不减。本次乌镇峰会特别设立的“六小龙乌镇对话”也因此成为最受关注的环节之一。
这场全员到齐的“团队聚会”上,六家企业代表聊到了各自的创业“囧事”、企业的发展“幸事”、未来的行业“要事”。这三件“事”也成为窥探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昨天、今天、明天的独特“切片”。
“当红小生”自曝“囧事”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已经举办十多年,它和‘六小龙’的出现,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图谱中,将“杭州六小龙”视作“当红小生”并不为过。当日,面对主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抛出的问题,这些明星企业讲述了各自的成长经历,其中就包括对诸多创业“囧事”的大方分享。
专注于脑机接口的强脑科技,此前从美国波士顿迁回到杭州余杭。当日,企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璧丞介绍了团队希望解决人类疾病困扰的初衷。他的一则小故事,则引得不少笑声。
“最开始很辛苦,我们(团队)一边读书一边创业,经常干到半夜两三点,一群留学生在地下室里头上戴着软件设备,闪闪发光的测定脑电。有一天半夜,一位美国老奶奶在地下室里被我们吓了一跳,第二天在小区里就传出一个‘谣言’——很多中国留学生为提高成绩,每天半夜给自己的大脑充电。”他说。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兼CEO朱秋国则回忆了创业初期,企业产品在2050大会展示时的“场面”。“那时我们的机器狗还是用两根钢丝吊着,一是因为趴在地上怎么起来的问题没解决,现在听起来这有点搞笑;二是要走得漂亮,就需要钢架、钢丝作为辅助原料。”
彼时,面对“机器狗用在哪里”“怎么用”等诸多质疑,云深处科技开始在行业应用上发力。最初在电力巡检领域,机器狗足底磨损、发热烧掉等问题也曾出现,但企业还是依靠不断创新实现了“自我正名”。
这样的故事,正是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起步发展的缩影。
十年前,中国人工智能政策进入萌芽期,“人工智能2.0”被定义为官方的“新一代人工智能”。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明确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三步走”战略目标。这一阶段,“摸着石头过河”、以场景牵引带动技术突破成为一众中国企业的行业群像。
当日对话现场。吴君毅 摄
“小龙”的时代之“幸”
从最初辛苦创业到如今引领行业,六家企业因何抓住机遇成为“小龙”?
游戏科学创始人、CEO,《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认为,《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用户的支持。
“以前可能有人觉得中国有一批用户,会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国外品牌可能更高级一些,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一个中国团队真的拿出一个相对靠谱产品时,中国用户会给它远超越产品本身品质的关注甚至是热爱,我想《黑神话:悟空》也是得益于十年来中国游戏产业的发展,以及大家对本土团队的信任。”冯骥说。
群核科技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晓煌表示,过去十多年,中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用户和数据。群核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成为这一浪潮的缩影。
“我们2016年的时候大概只有3个人,慢慢变为十几个、二十几个人,到现在有1000多人,公司也做出了一些成果。”宇树科技创始人、CEO、CTO王兴兴说。
围绕人形机器人产业缘何快速发展,他谈及了行业的力量。“像最初的电脑,它对百姓没有多大用处,后来大家开发出很多软件,共同把功能、生态做起来。大家可能关注到,去年人形机器人走路走的好都算比较优秀的,而今年尤其近几个月,很多机器人都会跳舞,这正因为大家在这个平台做了很多优秀成果,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
王兴兴同时表示,“非常感谢杭州乃至整个中国支持创新的生态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热情价值,能够实现自己小时候的梦想,真正给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这并非虚言。以杭州为例,当地政府此前就主导建立了科创基金、创新基金、并购基金和N只行业专项基金,组成“3+N”产业基金,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等都曾从中受益。“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氛围,让该市成为“小龙”频飞之地。
从全国来看,用户规模、行业生态、创新环境等优势,让“十四五”时期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逐渐写下“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叙事主线。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
当日对话现场。吴君毅 摄
未来:惊喜与挑战并存
中国人工智能的未来如何?
王兴兴认为,人工智能正不断加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未来,包括明年和后年,我现在能够想到的惊喜可能比今年还会更多一点。”
韩璧丞透露,强脑科技可能在明年推出第二代睡眠产品,帮助睡眠障碍人群改善睡眠质量;后年将聚焦体重管理,推出一款相关产品。
“我们相信当技术迈入某些关键节点之后,它会进入跨越式的发展,这一轮的人工智能发展中,我们现在还是在上半场,甚至是上半场的早期。”在深度求索资深研究员陈德里眼中,人工智能在短期内的机遇更多,人们可以用它解决问题,期间科技公司要做好科技“布道者”的角色,而中期(5—10年)、后期(10年后),则要扮演好科技“吹哨人”“守护者”角色。
对于未来的挑战和关键,“杭州六小龙”企业也发表了各自看法。
朱秋国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归纳为“具身的移动”和“具身的挑战”两点。前者就是让机器人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主地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后者体现在制造仿生人手方面,尚无清晰的技术路径。
冯骥则认为,未来大家要重视一个问题,即“认清AI的发展服务于谁”。“假设它越发展越可能让更少的人、公司去集中科技优势,甚至因为这种优势带来垄断、用这种优势欺负他人,人工智能就是一种风险。”
“过去我们听到的更多是人工智能‘替代谁’,而我们今天听到的更多是‘帮助谁’。一定要坚定地相信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当日,王坚在总结时说出的这句话,其实亦道出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未来发展的空间所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