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5 11:20:32 来源: 北青网
记者今天(25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目前我国已有近300个地级以上城市完成建筑三维模型建模。在支撑城市更新、服务百姓生活、赋能数字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300个城市
完成城市三维模型构建
自然资源部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实景三维实体数据采集、空间身份编码等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初步构建了以数智化建模生产、实体化集成管理、知识化服务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实景三维技术体系。
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副司长 廖安平:2025年底左右,我们将初步建成实景三维中国。目前数据要素已成体系、成规模,已经完成近300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筑物三维模型生产。
实景三维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运用遥感、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感知等现代技术,在虚拟的数字世界中,创建出与现实场景几乎一模一样的三维模型,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提供三维空间底图。
据介绍,目前实景三维中国应用服务已形成全国“一张网”,推动各地实景三维数据的共享和应用,为城市规划、防灾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我国还将发挥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空计算等先进技术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实景三维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场景。
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副司长 廖安平:“十五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推进实景三维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打通应用服务的堵点、难点,使自主可控的实景三维技术体系更完备。不断创新产品类型,形成更为完备的“地上地下、陆地海域、二维三维”一体的实景三维中国数据资源体系。
把城市“搬进”三维数字空间
实景三维中国建成以后,将大幅提升城市的智慧应用。在福建,实景三维已经赋能福州60多个领域,特别是与城市管理进行了深度融合。
在福州新区智慧管理平台中,上千栋建筑、数百平方千米的街道、景观,都可以通过实景三维进行互动,对城市空间信息的全面感知、动态监测和智能分析。
福州新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项目组工程师 高广亮:我们打造的新区实时实景三维地图,区别于传统的二维地图,实景三维场景让城市立体地“站”起来,可测量距离、高度等,然后分析使用,像城市路面的路灯、井盖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福州市文松路上安装的390多路智慧灯杆已全部建立三维模型。在接入城市智慧平台后,路灯有了“大脑”,通过物联感知,每个灯杆的实时运行状态,如亮度、电流、电压等,都及时传送到了新区“智脑”上。
目前,福州新区“智脑”项目已经打造了188平方公里实景三维数据底座,能够总览新区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全立体空间,构建了新区全景、规划蓝图等五大专题应用平台。
福州新区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相关负责人 陈至诚:打造了城市级的实景三维数据底板,精确地还原城市设计、地形地貌、道路水系,以及建筑布局,可以为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决策,提供一个更好的技术支持。
为了让城市“大脑”能够跟上城市的建设发展,福州新区“智慧大脑”还有一套城市更新机制。把三维模型做成“活地图”,一旦项目竣工或现场感知数据发生变化,平台自动触发模型更新,避免传统“一年一测”带来的滞后,让实景三维随时保持最新状态。
实景三维赋能城市水系治理
走进福州城区水系联排联调指挥中心,在大屏幕上展现的福州城区水系全息“智水沙盘”上,107条内河的城市级实景三维模型和30多座排涝闸站的部件级模型一览无余,实时呈现城区河道水情水位、水库泵闸运行等情况。
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科技信息处副处长 陈赟:我们把主城区0.05米分辨率倾斜摄影、闸站毫米级激光点云、水下多波束声呐数据全部融合,建成城市级实景三维和部件级孪生模型。
现在,只要输入降水量和持续时间,融合了物联网感知数据的实景三维就可以模拟出低洼区域的积水情况,并实时监控、模拟水位的走向。这种技术目前已经在福州市台风防御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积水快速处置。
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科技信息处处长 徐涛:鼠标点一下“一键调度”,我们闸泵联动只需要花费6分18秒的时间。4小时后路面见干,8小时福州城区的主次干道全面抢通。
福州河网密布,内河众多,在台风来临前,采取提前排掉内河的水、腾出水库库容的方式应对强降雨。但在高温干旱时节,为应对内河水位低、流速缓慢造成的水体黑臭,孪生系统可以根据水量、水质、潮汐的三维耦合,完成闽江和内河的水体置换,保证内河水清畅通。
福州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科技信息处处长 徐涛:人工算一次要4个小时,模型30秒就能给出闸门开度、泵站功率方案,水体置换效率提高40%。
得益于这一水系科学调度系统,目前,福州百年一遇洪峰削峰率约为88%,平均排涝处置时间缩短50%,城区河道水质达标率98%,黑臭水体消除率达到100%。
(总台央视记者 杨潇 金晓曦 万存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