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新生平稳完成心理“成人礼”🌾

发布时间:2025-08-29 17:28:07 来源: 中国小康网

  

  当大学新生拖着行李箱走进大学校园,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一场心理身份的蜕变——从依赖到独立,从家庭庇护到自主负责,从应试思维到社会化认知。这个过程并非自动完成,而是需要每一位大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建构和行为调整。心理学视角下,以下3个“第一次”或许能帮助大学新生更平稳地完成这场成人礼。

  第一次深度自我探索:构建稳固的自我同一性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早期的核心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即对“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的探索。高中阶段,答案往往由外界提供,而且很多时候会与成绩挂钩,大学阶段则要求自己去寻找答案。

  很多新生入学后突然陷入迷茫:选什么课?参加什么社团?未来要考研还是工作?这些迷茫的背后,其实是自我认知的困惑。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期间能够完成自我同一性探索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决策能力,能够更早坚定人生目标,并最终取得更大的成就。

  那么,如何进行“同一性”的自我探索呢?建议尝试“三栏法”:第一栏列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第二栏记录自己擅长的事情;第三栏写下自己看重的价值,比如自由、创造、合作等。寻找三栏之间的交集,那可能就是你的优势所在。同时,也不要太过于着急,很多同学可能短期内未必有清晰的答案,事实上,大部分同学都会有“心理延缓期”,即延迟给出答案。对此,可以通过尝试不同角色和各种可能性来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参加各类社团、选修跨学科课程、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都是探索的途径。自我探索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允许自己有一定时间内的迷茫和试错,这恰恰是成长的必要过程。

  第一次建立成人式人际关系:从依赖到互惠

  高中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多以家庭和班级为中心,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大学则是社会的微缩版,需要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心理学研究发现,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适应最重要的保护因素。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充满挫折和陷入困境最常见、也是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

  成人式人际关系的核心是“互惠”而非“依赖”。这意味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和需求,交往是相互尊重和支持的过程。许多大学新生面临宿舍矛盾、小组合作冲突等问题,本质上都是边界意识不足导致的。

  如何建立成人式人际关系?首先,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去自我中心化”练习,尝试真正理解他人的情感和立场。要明白,他人的观点、需求和感受与你自己的一样重要,即使它们有所差异。其次,学会“非暴力沟通”,遇到不开心、不舒服的情况,多表达感受而不要盲目指责。最后,在集体中平衡“我”与“我们”,独立性和融入集体并不矛盾,在集体活动中,主动思考“我可以做什么”,而不是被动参与。要学会给予和寻求帮助,创造与同学深度对话的机会,尽快找到“我们是一个共同体”的感觉。

  第一次实践自我调节:从外部监督到内部驱动

  高中生活有明确的时间表和外部监督,大学则更需要自我管理能力,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需要在大学期间刻意培养的。

  拖延症、熬夜、手机成瘾……这些常见问题背后,往往是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的表现。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尝试以下策略。首先,实施“意图执行”,不仅设定目标,还明确具体情境。比如,设定“我要每天背单词”的目标,并规定“每天早餐后8点,在图书馆背30个单词”。其次,建立“承诺机制”,与同学互相监督,或者预先设定自我奖励机制。再次,练习“情绪调节”,当感到焦虑或压力时,不要立即逃避性地刷手机,采用锻炼等更加健康的方式处理。

  自我调节不是自我压抑,而是协调当前欲望与长期目标的能力。对偶尔的失控,不需要过度自责,可以将其视为了解自己的机会——什么样的情境容易让你情绪失控?如何避免或有效应对这些情境?

  大学四年是心理社会性延缓期,社会允许大学生暂时不完全承担成人责任,而用于自我探索和成长。珍惜这个阶段,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探索、人际关系建设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不仅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学业,更能为整个人生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陈武 作者系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08月29日 0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