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7 15:56:52 来源: 环京津网
深圳网友“卷尺哥”火了。据多家媒体报道,过去两年多来,“卷尺哥”随身携带卷尺,穿梭在深圳大街小巷,用精准实测记录下人行道限宽柱过窄、井盖凸起、危墙松动等问题。他每次记录问题的视频一发布,深圳市政部门总能第一时间响应,让问题得到快速解决。
10月21日,话题词#深圳“卷尺哥”爆火登上抖音热榜top1,次日,#深圳不是盯着卷尺哥是盯着全网登上抖音热榜top10。“卷尺哥”随手拍,市政部门“秒整改”,二者的良性互动获得了众多网友点赞。
“你挑刺,我秒改”,“卷尺哥”跟当地市政部门以城市善治为共同目标的相向而行,汇聚的是助推社会向好的合力,呈现的是市民监督与政府响应“双向奔赴”的图景。在城市治理离不开社会共治的今天,这类良性互动显然多多益善。
现代城市是个超复杂系统,特别是那些超大城市,规模庞大、层次复杂、治理千头万绪,必须吸纳多方力量参与,扩大治理群众基础。都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群众对身边的公共安全隐患往往门儿清,他们完全也理应成为城市治理中的“移动感知单元”。
在此背景下,建立自下而上的意见反馈机制,是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必选项。如今各地纷纷建立的“接诉即办”机制,就是这方面的有效制度设计。
需要看到的是,以往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经常存在门槛高、反馈慢等问题:拨打市民热线可能需要长时间等待,填写线上投诉表单需要详细文字描述,其繁琐程度会让不少市民望而却步。“接诉即办”的确让市民参与门槛大幅降低,让官方反馈时效得以提升,但在互联网为社会带来了高度便捷性的当下,依托网络拓展更加开放的新型参与方式也势在必行。
而“卷尺哥”通过短视频进行问题曝光、提出对应建议,深圳相关部门看到后闻令而动、迅速整改,就让人看到了新型互动模式该有的模样:市民仅凭一部手机、一段视频,就能成为城市治理参与者;市政部门通过网络线索发掘,也能实现“未诉先办”;由于问题反馈与整改监督都可视化了,更多人都能加入到围观式监督的队伍中来。
这里面,“卷尺哥”爱管闲事的热心市民态度弥足珍贵,当地市政部门将“深圳速度”从经济领域延伸至民生场景的主动担当意识也难能可贵,而将这两种责任感汇成善治动能的算法之力,价值同样该被看到。
如果说“卷尺哥”是“用镜头说话”,当地市政部门是“用效能说话”,那算法就是“让二者可见”。正是因为算法织成了连接市民诉求表达与官方民意接收的纽带,所以反映问题对应的“呼”与解决问题对应的“应”,才能在顺畅对接中快速实现共振。
可以说,算法推荐的积极价值,贯穿了“卷尺哥”和当地市政部门“你有所呼,我有所应”场景的始末。
一方面,“卷尺哥”通过短视频还原盲道被柱子侵占等问题后,原本抽象的市政问题立马变成了网友都能共情的生活场景,经过算法推荐,它会突破狭窄传播半径的局限,被更多本地网民看到、关注,也带动更多热心市民参与、监督,让视频流量转化为消除民生痛点的能量。
无独有偶,跟“卷尺哥”一样,福州市民龚灿宁也自去年4月起,在抖音上用“龚灿宁全民监督”账号反映市政道路上的工程隐患。从最初独自拍摄市政隐患,到后来有影响力后吸引粉丝投稿,其账号如今已成区域性民生反馈平台,变为城市治理的民意探针。
另一方面,当地在从网上海量信息中发掘涉及市政隐患内容时,算法也能充当“线索筛选器”,让“卷尺哥”记录的那些问题快速精准进入民意监测视野,让很多人的“个体痛点”聚合成民生保障层面的“问题清单”。
有个耐人寻味的情节是,对于深圳市政部门的“秒整改”,网友调侃哪位领导盯着他的账号,市政部门回应并没有“盯着账号的领导”,但有一套“看得见民意的系统”。这套看见民意的系统是责任感托起的,也是技术加持的。
舍此之外,算法还能通过让表达和回响都可见,来增进多方之间的信任。算法能提升问题曝出的可见度,凝聚起倒逼整改的合力,也能扩大问题解决的能见度,让为民服务的实效被更多人看见。这会在提升政务透明度中提高民众好感度,也能激发更多市民加入城市共治的积极性——参与之后有回响的正向反馈,会激起他们“我也要参与”的兴趣。如此一来,多方参与的社会共治网络会顺势扩大,开放协同的敏捷治理也能加速显效。
说到底,“卷尺哥”的积极监督是善举,市政的积极响应是善治,将两种善串起来的算法,凸显的价值取向也是向善。而从多方互动形成的“群众反馈-平台传播-部门整改-公众监督-城市变得更好”的链条中就不难看到:算法向善,释放的普惠价值必然会让全社会从中受益。(文:佘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