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1 01:49:19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小米汽车工厂内,一辆被完全“解剖”的汽车模型前,围拢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有人拿着手机上的媒体报道,向工作人员求证参数信息;有人直接坐进驾驶位,亲身体验智能座舱的交互设计……这是2025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期间的一个场景,也是本次大会开放、共享理念的直观体现。
近日,这场以“侨聚智慧,智启未来”为主题的大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来自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名侨界人士、创新创业者、专家学者及金融投资机构代表齐聚于此,共话合作机遇,共谋发展蓝图。
与会嘉宾参观小米汽车工厂。 尹李梅 摄
半个月前,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释放出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广大侨胞积极回国投资兴业,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与现代化进程。”中国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高峰在致辞中指出,“希望广大侨胞坚定发展信心,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投身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复兴的‘双向奔赴’。”
据悉,此次大会搭建了系统化的交流对接平台。1场核心活动汇聚了国家有关部门、北京市领导、重要侨领及知名专家学者,发布权威信息与关键成果;8个专场活动精准聚焦高端医疗装备、集电芯片、自动驾驶、新能源智能汽车、“一带一路”助企出海等重点领域,推动项目精准对接;6场项目路演则覆盖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等前沿赛道,邀请资深投资人现场点评。
会后,与会嘉宾还分组前往北京市经开区、通州区和天津市武清区参访调研。他们对与中国的合作前景表现出高度热情和精准关注。
“北京是一座兼具文化底蕴与科技创新活力的城市,北京经开区更是其中的创新高地。”法国巴士德集团董事长、国际创新企业联合会联席主席詹腾凯此行旨在寻找人工智能、冷链物流装备等领域的合作伙伴。经开区为全球创新资源提供了理想落地场景,“这里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的创新窗口”。
“我比较关注康养产业,”日本北京总商会会长潘若卫在接受《中国新闻》报采访时表示,“‘银发经济’在中国和日本都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切实的合作切入点。”
首次参会的法国杭州联谊会副会长、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丁汀在国际文化交流和文旅专场中,看到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新可能。“AI不仅能够打破语言的壁垒,更能深度理解和传递文化内涵,它在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拥有无限前景。”
主场活动中,一个视频吸引了加拿大粤商总会名誉会长殷秋红的注意。视频详细介绍了经开区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措施,如提供创新创业补贴、人才公寓等。她从投资人视角分析道:“这不仅是单一的支持,更是一套系统的成长保障。青年创业者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无后顾之忧’的环境,才能全身心投入事业。”
香港百万葵园集团副总裁吕绍蔚已是第二次参加首都侨智创新发展大会。两次参会经历让他感受到大会在助力华商快速融入中国政策与产业生态、精准匹配合作方向上的独特价值。
大会现场还举行了多轮签约仪式,一批侨界创新项目落户北京。同时,12家海外侨团、科技孵化器与北京亦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助力北京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河南省、福建省、天津市相关部门也在会上推介了当地政策,展现了中国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姿态。
“在当前世界形势瞬息万变的前提下,保持交流本身就是创造机遇。”加拿大IT资深人协会常务理事姚大铭说。同时,他也对下一届大会提出期待:“希望大会未来能更充分地发挥北京顶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集聚优势,针对特定前沿领域举办更深入的专题研讨会。”
“我们身处一个人才与创新成为进步核心驱动力的时代,深化国内外合作既是自然选择,更是必由之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Andre K.Geim)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期待大会成为建立更紧密、更务实伙伴关系的起点,携手推进科研、商业与成果产业化,共同应对健康、环境、能源等全球性重大挑战。”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北京海外联谊会会长马骏在大会致辞中表示,未来要持续优化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平台功能,同时坚持以侨为桥、以侨引智,促进国际创新资源要素与北京的交流合作,扎实做好侨智大会“后半篇文章”,支持广大侨界人士在服务首都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完)(《中国新闻》报 尹李梅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