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20年 浙江交出何种答卷?😗

发布时间:2025-08-15 22:21:07 来源: 楚天都市报

  

8月11日,浙江湖州余村,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字样的石碑。孙杨洋 摄

  中新网杭州8月15日电(记者 王逸飞)2005年8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安吉提出。20年来,浙江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在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经验输出等方面,交出了自己的“绿色答卷”。

  让绿水青山惠民生

  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污染整治是基础性工作,这成为浙江20年来努力做好的“长期文章”。

  21世纪初,浙江开始出现“成长的烦恼”,其中水环境成为突出问题。2004年,该省启动“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其中“8”是浙江八大水系;“11”指全省11个设区市,也指当年浙江省政府划定的区域性、结构性污染特别突出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麻胜聪介绍,“我们把‘811’行动作为生态省建设牵一发动全身的‘龙头工程’,接续实施5轮‘811’系列行动,创新推出‘五水共治’、‘污水零直排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等载体抓手,一体推进治气、治水、治土、治废、治塑,实现了由局部环境恶化到全域显著改善的跃升。”

  20年来,浙江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提高到98.6%。该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6.1微克/立方米,总体环境质量居长三角第一、改善幅度全国领先。

  此外,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该省先后实施2个国家山水工程、6个省级山水工程,20个国家蓝色海湾项目、13个省级蓝色海湾项目,治理废弃矿山3.5万亩……

  持续护美绿水青山,让浙江成为全国首个生态省。在此基础上,随着“两山”转化通道的不断打通,越来越多浙江民众的生活因“绿”而变。

  “我借常山特产胡柚研究了柚香拿铁,最多一天做了786杯。”衢州市常山县路里坑村村民曾美君本不会做咖啡,现在在“羊棚咖啡”上班的她创下了让自己骄傲的“纪录”。

  路里坑村曾是当地闻名的“石灰村”。“两山”理念提出后,村里关停一座座石灰窑,把羊棚变为咖啡馆、石灰窑变成面包窑、老矿坑变成“瀑布泳池”。去年以来,村内各业态带动1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丽水,当地九龙湿地因砂石资源丰富,一度面临乱采滥挖严重、附近企业偷排等问题。后来,该市以“最大化保护、最小化干预”为原则开展九龙湿地的修复整理,并将其打造为国家湿地公园。如今,九龙湿地公园内新增113个就业岗位,带动就业村民增收约370万元。紧邻湿地的九龙村开起了7家民宿,每季度民宿收入约10万元。

  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20年来,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也在产业升级、能源转型等方面,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这款无人机机型具有通信中继功能,已有近60架应用于应急管理部多项救灾救援行动中,稳定飞行数千小时,实现不少救人案例。”在绍兴越城区低空经济配套产业园,浙江大鹏纵横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星宇说。

  该产业园目前汇集多家低空经济头部企业,形成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而其前身——旗滨玻璃厂地块曾是区域能耗与排放的“大户”,单位增加值能耗最高达6吨标准煤/万元,2021年全年能耗10万吨标煤,占越城区当年能耗的3.4%。2024年,在当地抢先布局低空经济的背景下,其转型为低空经济配套产业园。

  这是浙江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而行的缩影。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章春华介绍,浙江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围绕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形成宁波前湾新区智能汽车产业平台、绍兴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平台等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额1980亿元、增速15.2%,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9.8%。

  能源绿色低碳水平的提升,也是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体现方面。

屋顶铺设光伏的茧SPACE产业园。吴君毅 摄

  杭州市临平区的茧SPACE产业园是浙江首个民营低零碳产业示范园。其布局分布式光伏电站、光储充一体化等微电网系统,同时对园区楼宇暖通空调、照明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建设绿色低碳餐厅、废旧材料回收系统等,每年可实现节电收益约10万元、发电收益158万元。

  项目投资建设方——杭州极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国兴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场景化的打造,将零碳园区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地的案例,更广泛地推广开。

  过去20年,浙江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10.3%提高到19.5%。截至2024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光伏已取代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写生态保护新范本

  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浙江实现自身发展蝶变的同时,其诸多实践还成为推动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范本。

  金华市武义县坛头村拥有700多年历史,该村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的开展,让臭河滩变成美湿地,古建筑变成“会客厅”,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以“民宿+文创”体验为主的文创产业园。2017年至2024年间,坛头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万元增长至3.5万元。

  在浙江,“千万工程”的开展让乡村人居环境发生历史性巨变。该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测评居全国第一,实现局部美到全域美、生态美到生活美的蜕变。20年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各省区首位。2018年,“千万工程”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意味着浙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翻看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获奖目录,浙江近年已三度上榜。除“千万工程”外,获奖项目还包括将5亿人的环保善举转化为在荒漠化地区种下1.22亿棵树的“蚂蚁森林”,以及让海洋废塑料获得“新生”的“蓝色循环”。

“蓝色循环”模式中,经加工后的海洋塑料粒子。宋雪晴 摄

  “蓝色循环”由台州市于2020年率先开始探索。截至目前,该市已累计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5.45万吨。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生态环境处负责人王安介绍,“蓝色循环”获得“地球卫士奖”后,该市开始探索制定中国首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地方性法规,了解企业、渔民等多方需求,以期将好的经验转化为制度,也把前期遇到的问题在制度中予以规范。

  这些年,浙江写就的“绿色范本”越来越多。钱江源山水工程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瓯江源山水工程荣获联合国生态恢复旗舰项目;湖州被授予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嘉兴、绍兴、丽水等地荣获“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浙江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院长黄祖辉认为,“两山”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极大贡献。浙江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涌现的成功案例,证明“两山”理念及其践行具有很强的落地性和实操性,便于对外推广与传播。(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