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张国雄:为什么说海外华侨丰富了中国的“二战史观”?‼️

发布时间:2025-08-31 01:01:02 来源: 华商网

  

  中新社北京8月30日电 题:为什么说海外华侨丰富了中国的“二战史观”?

  ——专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张国雄

  中新社记者 韩辉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来,国际社会仍存在二战认知偏差。为什么国际上会有不同的“二战史观”?海外华侨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哪些贡献?这些贡献如何丰富中国的“二战史观”?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有何意义?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张国雄,就此深入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国际上会有不同的“二战史观”?

  张国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胜利80周年了,很遗憾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大决战,迄今没有统一的“二战史观”。这与世界各国对这场大战起始及发展的历史进程有不同感受直接相关。

  比如,二战从局部战争蔓延成世界大战,经历了10年,中国最早受到法西斯侵略是在1931年,而美国作为最后一个参战的大国卷入战争已经是1941年底了。在此过程中,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纷纷卷入战争。二战结束也经历了近3年,意大利1943年投降,非洲本土结束了二战。多数地区和国家是1945年才迎来胜利。因此,各地区各国对二战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但必须指出的是,二战是法西斯对全人类整体利益的侵犯。

  战后随之而来的冷战以及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中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加上文化偏见的影响,是形成不同“二战史观”的根本原因。影响最大的是“二战六年(1939年至1945年)说”,完全是以西方为中心构建的“二战史观”。比如,对于亚洲战场,欧美民众了解最多的是珍珠港事件、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中国人民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或被选择性忽视,或被淡化低估。因此,树立正确的“二战史观”是一个时代的命题。

当地时间2024年6月8日,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亚太和平博物馆正式揭幕。该博物馆是全球首座以英语呈现亚洲二战历史的博物馆。图为观众在展馆内的韩国“慰安妇”少女雕像前驻足。中新社记者 余瑞冬 摄

  中新社记者:海外华侨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哪些贡献?

  张国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14年间,海外华侨有近千万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绝大部分在东南亚,形成了有组织的华侨社会。九一八事变爆发,世界各地华侨胸怀“有国方可言家”的家国情怀,纷纷致电国民政府,要求团结一致,抗战到底。国家抗战缺钱,华侨就捐款、买公债、寄侨汇;国家抗战缺汽车运输等专业人才,华侨就组织数千名机工奔赴在滇缅公路和其他战略通道,抢运战略物资;国家抗战缺飞行员等航空人才,华侨青年就回国参战,很多华侨青年战斗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有的壮烈牺牲。华侨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海外战略力量,贡献卓著。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嘉庚发出“盖世界和平与国际盟约之丧钟,中华民族与人类公理生死存亡之警号”。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发表多语种《告世界人士书》(又作《告世界人民书》),宣告中国抗战“并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并且是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利益”。美国华侨华人积极购买公债,支持美国政府参战;著名的“一碗饭运动”的捐款不仅用于援助中国抗战,也援助了世界其他地方的反法西斯战争;新西兰华侨华人既积极捐款抗日,也向英联邦国家的反法西斯战斗募捐。

2025年8月14日,“万里同心——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在北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幕。图为观众在观看泰国侨领蚁光炎的事迹。中新社记者 韩辉 摄

  当时在东南亚,菲律宾、马来亚、荷属印尼等地华侨华人组成抗日游击队,成为当地重要的抵抗力量。在北美,近2万美国、加拿大华侨华人青年积极参军。在欧洲,参加西班牙内战为反抗法西斯而组成国际纵队中国支队,1939年后15000多名欧洲华侨华人海员投入大西洋、北冰洋死亡航线冒险抢运战略物资。世界各地华侨华人与其他民族反法西斯的战士在同一条战壕并肩战斗,共同肩负起消灭法西斯,拯救人类命运的神圣重任。

  海外华侨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有三大特点:第一,从时间看,是全程参与的国际民间力量,见证了二战的全过程。第二,从空间看,是全球参与的国际民间力量,世界主要战场都有华侨的身影。第三,从道义看,是全程全球开展反法西斯宣传的国际民间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舆论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利时华侨钱秀玲在二战期间曾努力救助过数十名欧洲的反德战士、从纳粹魔掌下解救出百余名比利时人,被成为“中国辛德勒”、比利时“和平天使”。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海外华侨的贡献如何丰富中国的“二战史观”?

  张国雄:第二次世界大战虽在不同地区先后爆发,但它是全人类面临的一次共同灾难。因此,中国的“二战史观”强调反法西斯战争中全世界是一个整体,各国命运休戚相关。作为东方主战场,中国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进程;各参战国人民、各战场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国家发动的战争,威胁到世界正义和平。受侵略的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人民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同盟阵线,浴血奋战,最后取得攸关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因此,中国的“二战史观”强调反法西斯战争的道义性,它是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决战。

  14年间,海外华侨在中国抗日战场和世界其他战场以多种形式参与反法西斯战争,是二战中中国力量在全球的表现。他们书写并见证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历史进程,是中国“二战史观”整体性、道义性的历史实践和丰富展示。

美国《YANK(陆军周刊)》报道旅美华侨加入美军共同抗击法西斯。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有何意义?

  张国雄: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国际社会应全面正确地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原因、性质,吸取经验教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文明又一次走进历史转折关口的当下,弘扬正确的“二战史观”,对国际社会形成共同的担当,有重要意义。

  正确的“二战史观”启示我们,当人类文明进步受到威胁时,各国不论大小贫富都利益相关、荣辱与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加强国际团结合作是战胜战争恶魔的根本。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二战胜利的共同成果,应当共同维护。

  正确的“二战史观”启示我们,二战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胜利。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始终站在人类文明发展和平进步的一边,为此作出了巨大牺牲。把握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坚守人类道义,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信念。(完)

  受访者简介:

张国雄。 受访者供图

  张国雄,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研究华侨历史、侨乡文化、世界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