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3 19:47:20 来源: 观察网
八十载沧桑巨变,
民族浩气仍磅礴于天地;
历史的警钟震彻华夏,
英雄的壮歌永远激荡人心。
重温昔年著名战役所在地,
感受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精神丰碑、
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不竭力量!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沈阳,
这座英雄的城市,
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起点。
1931年9月18日夜,
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
反诬中国军队所为,
遂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进攻沈阳城。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此爆发,
正式拉开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抗战的序幕。
今天,
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
泛黄的影印件仍在闪光,
像一簇永不熄灭的火种。
1937年7月7日,
日军武力炮轰宛平城,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日军的枪炮声划破卢沟桥的宁静,
石狮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宛平城墙上的弹洞成了侵略者暴行的烙印,
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抵抗,
拉开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序幕。
这是中国人民
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反侵略战争,
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一馆、一桥、一城、一园”,
一件件文物、一处处弹痕,
诉说14年抗战历史,
叩问不能忘却的烽火岁月,
战火虽已远去,历史从未褪色。
淞沪会战,
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
是全国抗战开始后,规模空前的一次战役。
1937年8月13日,
日军向柳营路上的中国阵地开火,
淞沪会战就这样从八字桥开始了。
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的劣势情况下,
以命相搏拖住日军三个月,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行走在上海,
你会发现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
苏州河岸边的高楼大厦与弹痕墙共存,
吴淞口的古炮台与江轮笛声相和,
金山卫的纪念碑与海边渔村比邻。
上海用它的方式,
将抗战记忆融入城市肌理,
让历史成为一面镜子,
照见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1937年8月,
一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会议
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召开,
中国共产党毅然担负起
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
洛川会议
通过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正式确定了“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
“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
1937年秋,
随着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接连失利,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聂荣臻率部挺进敌后,
以五台、阜平为中心,
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布的《树叶训令》,
到冉庄地道战,
再到狼牙山五壮士.....
燕山脚下,太行之东,
古有保州,今为保定。
这一华北抗日重要战场,
从不缺少热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从这里唱响,
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
至今,响彻在太行!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1937年9月25日拂晓
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附近的乔沟
伏击日军精锐第5师团
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歼敌千余人
击毁汽车百余辆
缴获大批军械物资
乔沟伏击战是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
平型关大捷亦成为全面抗战爆发以来
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打破了日军所谓“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7年12月1日,日军下令进攻南京。
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
这些始建于明朝的巍峨城门,
在1937年寒冬,成了最惨烈的战场。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
南京人熟悉的街道、城门、湖泊,
烙印着80多年前的血泪与抗争。
如今的城门与街道,
车水马龙,万家灯火。
深埋的伤痛与今日的安宁,
在同一片土地上交织。
1937年,
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扼守川陕门户的湖北襄阳,
战略地位骤然凸显。
1939年4月中旬,
枣会战爆发,
我军前后共毙伤日军一万三千余人,
彻底粉碎了日军围歼第五战区主力之企图。
1940年5月,
日军集结军队发动枣宜会战,
张自忠带领官兵渡过襄河督战,
壮烈殉国。
岁月奔涌,汉水汤汤。
昔日将士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河,
如今正涌动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福建永安
是北上抗日宣言发布地、
北上抗日先遣队集结出发地、
东南抗战文化名城。
抗战期间,
福建省会内迁永安长达7年半之久。
这座当时人口仅7万多的小山城,
一时成为福建省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随迁机关、学校、团体机构达100多个。
一大批著名作家、爱国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
云集于此,
将文化作为抗日救亡的武器,
以笔为戈,以歌为矛,
在燕溪畔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燎原星火,
开创了永安战时文化的繁荣局面,
在中国革命史和文化史上
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1938年,
日军铁蹄踏向鲁南,企图打通南北战线,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
正是其必经之地。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次大捷也发生在这里。
周恩来曾评价:“台儿庄的胜利,
虽然在一个地方,
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局、
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
另一群英雄则书写着敌后传奇。
由矿工、铁路工人、农民组成的铁道游击队,
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过人的胆识,
在日军的“铁壁合围”中撕开缺口。
他们被民众称为“飞虎队”,
成为敌后游击战的经典范例。
1938年,
日军发动“三江大讨伐”,
北满抗联主力被迫西征。
1939年5月30日,
李兆麟将军率部在朝阳山宣告
成立第三路军,擎起北满抗战大旗。
此后五年,
这片林海雪原成为指挥中枢:
东扼龙镇,西控嫩江,北联苏境,南望松嫩,
一纸指令可牵动千里战线。
大横山:
总指挥部旧址,山脊仍存机枪掩体。
功勋石:
弹痕累累的巨石,
仍回荡着1940年那挺马克沁机枪的怒吼。
将军树:
一株苍劲老松,虬枝如笔,
李兆麟将军常倚此读书、推演作战计划。
徐紫英遗骸发现地:
失去双足的他把灵魂钉进雪里,
继续守望北满省委的灯火
……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简称“新四军”,
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
新四军军部驻地先后经历7次较大的搬迁,
每一次转移都承载着战略调整的深意。
1938年8月,
新四军军部正式移驻云岭。
在安徽泾县云岭近三年时间里,
是新四军向华中敌后发展的关键时期。
云岭西靠黄山,北望长江,位于泾县西北部。
谁也不会想到,这座静谧的皖南小镇
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神经中枢”。
从1938年2月18日起
至1944年12月19日,
侵华日军试图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
和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
——重庆采取无差别轰炸的方式,
以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史称“重庆大轰炸”。
历经长达6年零10个月的战略轰炸,
重庆人民广泛开展地面救援、重建家园,
在炮火中坚持生产,在苦难中乐观生活,
用行动证明了坚持抗战的决心和意志,
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滇缅公路被誉为
“中国第二个万里长城一样奇迹”的公路。
从1938年12月到1942年5月,
通过这条公路抢运进入中国的各种物资
达49万余吨,
以全国抗战物资90%的运输量
支撑起西南工业的基石、
抗日前线的弹药库与后方民众的“生命线”。
它不仅是地理通道,
更是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载体,
是云南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印记。
巍巍昆仑,千古雄关。
作为扼守桂越国际交通线要冲,
昆仑关自古系兵家必争之地。
1939年的冬天,
日军在钦州湾企沙等地登陆,
随后突破中国守军阵地一路北进,
中日桂南会战由此爆发。
为夺回昆仑关,
中国军队先后6次对昆仑关发起猛攻,
经过14天的浴血奋战,
以伤亡1.4万余人的代价,
歼灭日军5000余人,
第5师团第21旅团基本被全歼,
日军少将中村正雄被击毙。
昆仑关战役,
是我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攻坚大捷,
重挫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增强了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1940年寒冬,
1300名抗大一分校学员徒步抵达
山东临沂沂南县孙祖镇东高庄村。
低矮的民房里,
学员们白天算战术,夜间突袭日军据点。
更令人动容的是,
村民把最后的口粮塞进学员行囊,
自己啃树皮充饥。
“红嫂”,
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
沂蒙妇女共做军鞋315万双,
动员参军参战20万人,救护病员6万人。
踏上沂蒙这片被称作
“中国革命老区”的红土地
追寻抗战的足迹时,你会发现:
“百位红嫂”不止是传说,
历史从未走远......
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间,
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
在湖南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
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
即三次长沙会战和一次长衡会战。
在中国抗战史上,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
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更提升了
中国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在陕西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区,
保存有四大历史遗迹,
共同构成了
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址,
被称为“中国抗战工业奇迹”。
总长约1.75公里的地下窑洞车间,
将1.2万枚纱锭和70%的设备
安装其内进行生产。
如同一座地下的工业堡垒,
见证了中国人
自强不息、勇敢智慧的抗战历史。
站在今天的长乐塬南望,
百米之遥的陇海线上列车往来不息。
曾经的星星之火,
化作现代装备制造领域的璀璨星河。
1942年至1945年,
太平洋战争的硝烟,
波及远在万里之外的山东潍县小城。
为限制在华同盟国侨民自由,
日本在山东设立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
以欧美人士居多,包括儿童327名。
这是当时中国单体最大的西方侨民集中营。
生活在集中营周遭的中国民众,
冒着生命危险,
向西方侨民伸出援手,
深厚情谊跨越高墙结下......
1944年,日本在亚洲、太平洋战场节节失利。
为阻止侵黔日军继续北进,
也为中国军队继续布防争取时间,
当局决定炸毁深河桥。
最终,日军没能再北上,
此后节节败退,
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其间再无力发动大规模战役。
深河桥
是侵华日军侵入中国西南内陆最深处,
是日军侵华的“最后一桥”。
此后便有“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之说。
“经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1945年8月21日,
侵华日军投降代表今井武夫
在芷江向中国军民投降。
“芷江受降”宣告侵华日军的彻底失败,
标志着中华民族近百年来
反抗外来侵略取得完全胜利!
湖南芷江,
这座用血与火铸就的抗战名城,
每一处旧址、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巷
都在无声诉说着
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与最终的胜利。
80年前的中国,挺立脊梁
80年后的中国,灿烂昂扬
人这一辈子,
一定要重走一趟抗战路!
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为了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当钟声再次响起,
愿我们都能在心底回应:
山河已无恙,
吾辈当自强。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