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10 05:20:13 来源: 猫眼娱乐
中新网广州11月9日电(记者 周昕 曾玥)提到体育盛会,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奥运会、世界杯。但在中国,还有一场扎根国内、自带“全球独一份”气质的盛会——全运会。
图为启德地铁站出口外的一尊吉祥物“乐融融”雕塑向过往市民“打招呼”。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中国的全运会究竟“特”在哪?
“特”在覆盖面广。从无线电收发报到田径,1959年首届全运会的比赛项目就已经为全运会刻下了“全”的基因。
2017年,群众体育项目进入全运赛程,华侨华人也能以个人名义参赛。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并行,专业选手与民间高手同场,这一点和一些国家的全国性运动会相比有所不同。比如,日本的国民体育大会不鼓励职业运动员参赛,旨在为普通人提供舞台。
“特”在风采展示。全运会是中国体育“造星场”,每一届全运会都见证着中国体育的新突破:全国纪录被不断刷新,亚洲纪录乃至世界纪录被不断超越,王军霞、刘翔、樊振东等无数人们耳熟能详的体育明星从这里走向世界舞台。
在乒乓球、举重、跳水等项目上,“得奥运金牌易、得全运金牌难”的说法一再被印证。这也是中国全运会令人印象尤为深刻之处。
“特”在独特作用。有分析认为,全运会自诞生以来,就是国家主导、自上而下推进的系统工程,旨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的土壤,凭借独有的资源动员机制,形成了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复刻的鲜明特质。
图为一名小女孩在吉祥物“乐融融”雕塑旁玩耍。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十五运会有哪些“不一样”?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即将开幕。
在全球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史上,从未有过像十五运会这样的办赛模式——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背景下搭建体育舞台。这种突破地域与制度界限的尝试,本身就是一大创举。
据介绍,组委会推出了“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创新举措,破解不同法律体系下人员、物资、信息高效流动的难题。十五运会期间,超6000名内地人员赴港澳、超3000名港澳人员来内地参赛,便捷的通关将让参赛者和观赛者都能感受到“粤港澳路路通、大湾区一家亲”,也为全球办赛与跨境协作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此外,十五运会还用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马拉松赛两场跨境赛事重新定义了体育盛会的空间维度。
而三地精心设计的“竞赛动线即文旅路线”,更将19座办赛城市的体育场馆与文化旅游资源有机串联,带给观众别具一格的观赛体验:在深圳看泳坛高手竞速,下午便可赴澳门见证乒乓球对决,夜晚还能在香港品味击剑赛事的优雅。
十五运会的亮眼之处,还体现在“传统体育与前沿科技”的融合上。
来自南海1522米深海底可燃冰的“源火”已成功点燃,火炬传递过程中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硬核科技逐一亮相;羽毛球AI直播相机可为裁判提供精准辅助;智慧无障碍看台配备电子狗、无人车,为残障人士提供“无缝服务”……人工智能、机器人、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十五运会的方方面面。
十五运会的“不一样”,在于它用体育为笔,画出了粤港澳三地“同心同源”的轨迹,也展现了高科技与体育盛事的深度融合,为大湾区体育交流、人民交往和经济协同等领域创造更多新的机遇。
从这场“全球独一份”的体育盛宴中,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体育的魅力,更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活力。今晚,随着主火炬塔点燃,那些彰显制度优势的协作,将成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鲜活注脚。(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