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8 21:55:47 来源: 好奇心日报
中新网北京7月28日电(记者 袁秀月)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我国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取得哪些成果?还面临哪些挑战?7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回应相关热点话题。
生态保护监管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们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在会上表示。
他介绍,一是全力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提档升级,编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典型案例,这本案例即将成书出版。
二是持续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和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评价,完成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专题评估和“十三五”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环境成效试点评估。
三是不断深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联合相关部门印发《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判定规程(试行)》,全面启动重大生态破坏事件判定工作,加大重要生态空间生态破坏问题查处力度。
四是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为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引。
示范创建项目“不能让牌子一挂了之”
生态环境部自2017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7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共命名了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张玉军表示,今年,中央批准生态环境部保留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个示范创建项目。按照新要求,今年的遴选工作也有一些新变化。
一是优化指标。市级指标更加侧重综合建设成效和前瞻性,县级指标更加侧重任务落实和农村环境整治。
二是简化程序。取消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作为准入条件的相关要求,由原来的“规划引领”改为“指标导向”,进一步简化了程序,切实为基层减负。
三是减少频次。新的遴选工作,周期从一年调整为三年。延长周期实质上是减少频次,控制数量,优中选优,进一步提高创建的“含金量”,树立创建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加严监管。施行全周期动态监管,在日常,出现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进行警告;对命名满六年的开展复核评估,进行“末位淘汰”。通过全周期监管,确保引领示范的持续性,不能让牌子一挂了之。
回应“人兽冲突”:20多个省区市出台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
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一些动物种群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出现了“人兽冲突”的现象。
随着野猪等部分野生动物种群快速恢复以及活动范围扩大,人兽接触的机会也在逐渐增多,局地出现了野猪等野生动物破坏农作物、捕食家畜、毁物伤人等事件,同时也发生非法下套捕兽、拉网捕鸟、破坏栖息地等违法行为。张玉军表示,这些致害事件和违法行为都需要严加防范和监管。为有效管理人与野生动物生活空间重叠,化解潜在风险,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部采取了多方面行动。
其中包括,持续改善栖息地环境,增加生态缓冲空间;持续推进全社会联防联控,坚决打击捕兽贩鸟等违法行为;推动法规政策落实,健全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赔偿机制。
张玉军介绍,生态环境部协同林草等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连续8年持续组织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专项行动,减少人为干扰导致的野生动物扩散。针对局地非法捕兽、捕鸟贩鸟等行为,林草、生态环境、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制定鸟类保护和野猪致害防控专项工作方案,强化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建立部门间线索移送、信息共享、联合会商等联动机制,加强依法处置。
他还提到,云南、陕西等20多个省区市因地制宜,相继出台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明确补偿标准与范围。2024年,仅野猪致害补偿,财政支付资金超1亿元,惠及7万多户受损农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