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4 18:10:29 来源: 驱动之家
“你再不看木乃伊,只能飞去埃及了!”这是最近上海人之间流行的问候语。而在四川,很多人聊天常说:“三星堆刚从联合国回来,怕是又要‘出差’了!”这两地百姓的日常谈资,透露了当前国内文博界的新常态——不少博物馆展柜暂时空了,上面贴着幽默又可爱的提示牌:文物出差。
近年来,“出差”文物引得爱好者四处“赶场”并成为一种现象。文物“出差”的背后,更有着内幕和故事值得一说。
请进来走出去
从库房深处走入观众心中
备受瞩目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即将于2025年8月17日收官,为答谢海内外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上海博物馆将在展览闭幕前一周连续开放168小时。168小时连续开放期间,还将有精彩纷呈的系列主题活动,共同打造前所未有的“博物馆不眠夜”。
作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古埃及文物出境交流活动,788件宝贝中超过95%是首次到亚洲。8月17日展览闭幕后它们将返回“娘家”,结束为期13个月的跨国“旅居”。
文物“出差”,既有“请进来”,也有“走出去”。
在四川,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组成了“出差搭子”,扛起文化传播重任,2003年起在全球20多个城市展出,飞行里程数可以绕赤道一周有余。它们结伴访问过北京、上海、江苏、广东、香港,还去了秘鲁库斯科、希腊雅典、美国纽约等地。有时候文物本尊的档期排不过来,连复制品都被借走了。
在上海博物馆,这对“出差搭子”拥有超100万观展人次,首批预约名额5分钟内抢完;今年5月,一位百万粉丝的巴西网红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三星堆—金沙文化”盲盒开箱视频,一天之内收到了500多封葡萄牙语“情书”,字里行间充满对古蜀文明的向往与惊叹。
外借特别讲究
光照温度湿度须悉心考察
由于文物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外借得特别讲究。“材质脆弱和处于休眠期的都不能外借。比如,书画丝织品类对温度和湿度敏感,类似女孩子怕晒,光照一段时间要回库房‘睡美容觉’,休眠期长达两三年。”杭州博物馆藏品部副主任董艳芳说。
外单位得出具商借函,附上展览主题、借用时间、博物馆简介、意向借用清单。博物馆藏品管理部门则需确认三个问题:文物在库还是在展?保存状态是否适合长途运输?属不属于休眠期?审核通过、同意外借后,库保员就要上门现场踩点。
去年,临安博物馆想整体借用杭州博物馆的“赏石记——馆藏赏石题材书画展”,策展人兼库保员沈焱带着温湿度检测仪,在临安博物馆转了整整一天:光照是否超过50勒克斯?如果超过这个临界值,纸质文物会产生光老化,发黄变脆。温度是否保持在20摄氏度?湿度是否维持在50%~55%的区间?展柜消防系统是否达标?24小时监控有没有死角?确认所有条件符合要求后,双方才签订借展协议。
董艳芳带着记者到杭博展厅逐一介绍:“有些文物结构复杂,由好几个部分组合,直接摆放不太稳固,需定制支架来辅助展示。我们借用海盐县博物馆的元琴时,就把支架一并借来,确保展示安全。”
文物无大小之分
要周密计划路线和停靠点
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国家政策推动下,“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文物物流需求激增,成为物流行业的新蓝海。
上海澜卓展览服务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明君介绍,一辆采购价10万元的卡车,光改装就得再投入20万元。车厢要维持恒温恒湿,还需安装全自动升降平台,密封性需比普通冷藏车更好。另外,装文物的航空箱自带防火防雨功能。
针对文物的不同属性,技术细节也得调整。比如,运输明清瓷器时,会通过3D自动成像技术实现文物数字化存档,为运输前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以杭州博物馆的元代大展为例,从辽宁到杭州的运输花了三天,全程路线和停靠点都经周密计划。
“白天卡车限速80码,专挑高速跑;晚上必须停在封闭式博物馆,全程24小时GPS监控。”张明君记得,第一天停靠在首都博物馆,第二天落脚在枣庄市博物馆,这两个中转站就需提前半个月发函申请,经馆方盖章确认后才能过夜停靠。
“我们曾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一辆4.2米长的冷藏车,只运一本小小的藏书,从温州到北京全程花了几万元。”张明君给文物当“镖师”已有七八年,在他看来,文物没有大小之分,“哪怕是一枚微小的瓷片,该走的流程一步都不能省。”
拉动200亿元消费
展览实现了两个历史首次
文物“出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所触发的蝴蝶效应,不仅停留在文物展示、文化传播层面,更实现了多领域的共赢。
对于自筹资金举办“古埃及文明大展”的上海博物馆而言,这个由中埃双方团队逾800人策划的跨国大展,实属叫好又叫座。
门票之外,这次埃及大展推出1200余款文创产品,销售总量近265万件,文创活动及周边衍生产品等总营收超5.8亿元。
获益的不仅仅是博物馆。788件“出差”来沪的埃及文物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200亿元。埃及旅游和文物部也表示,大展举办以来,中国游客数量增长了65%。
被借到海外的中国文物,其展览同样一票难求。2023年6月起,“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于2023年6月起在匈牙利巡回展出超过一年,仅首站塞格德就迎来超5万人次参观,而当地常住人口也就约16万。
褚晓波则对埃及文博界同行的一番话印象深刻:“这次我们历史性地实现了两个首次。第一是把文物出借境外举办展览,原则上不超过300件,但借给中国788件;第二是展出了一批刚刚在萨卡拉地区出土的文物。”
这充分说明,文物“出差”的终点,不是观看,而是理解;不是展示差异,而是建立信任、寻找共鸣。
综合《钱江晚报》《新民晚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