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看中国经济之“进”🍽

发布时间:2025-08-14 16:28:27 来源: 楚天都市报

  

  稳中求进,稳是大局和基础,进是方向和动力。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稳定增长,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发展态势。这个“进”,是稳扎稳打的进,是担当作为的进,是狠抓落实的进。

  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时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用好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进一步增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各地区各部门谋在当下、着眼长远,奋发有为、坚定前行。

  形成“进”的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消费市场热度提升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十四五”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

  “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论断。

  中国经济这么大的体量,继续前进,新动能何处寻?

  在实践中,新质生产力已经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在山东日照一家钢铁企业的生产园区,一座580立方米的小高炉已经停止生产并准备拆除,旁边是近期建成并投产的两座3000立方米大高炉。同样的生产时间,大高炉的出铁量是原来小高炉的2.5倍,能耗也下降了不少。

  搭配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大数据算法等先进技术,这家钢铁企业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改造。

  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1%、36.2%、35.6%……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

  传统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产业升级构筑新优势,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愈发坚实。

  大力提振消费,是为发展注入更加澎湃动能的必然选择。

  《哪吒之魔童闹海》获得上半年票房冠军,“苏超”带动主场城市酒店预订量大幅增长……上半年,消费市场热度不断攀升,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上半年,内需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8.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2%。

  多家外资机构认为,中国的科技与消费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正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新磁场”。

  “随着提振消费政策的推进和支持力度的加大,下半年消费市场有望延续上半年良好态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

  经济大省是稳经济的“压舱石”,也是拉动增长的“火车头”。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发展就拥有更能吃住劲的支撑力。

  上半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进出口值合计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64.1%,同比增长4.8%,高出全国整体增速1.9个百分点,拉动进出口整体增长3个百分点。长三角三省一市新型消费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持续涌现,有效激发了发展活力。

  上半年,经济大省挑起大梁、阔步在前;下半年,要继续打好头阵、奋勇争先。

  广东提出坚持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共同发力,聚力提振消费,坚持投资于人;江苏将在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全球产业竞争、创新驱动发展中抢占先机;四川要在全方位扩大内需上加力加劲,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多做文章……既为一域增光、更为全局添彩,经济大省担当作为,积极为全国提供高质量发展样本。

  激发“进”的新活力

  以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引导市场预期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

  700万、1800万、2500万……持续攀升的年运送旅客人次,折射出我国首条民营控股高铁——杭台高铁开通以来向好的运营态势,成为民间资本成功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生动缩影。

  企业不怕市场竞争,怕的是错失市场机会、受到差别待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就是要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广大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楼上楼下,成果转化”。在江苏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既有深耕技术创新的科技型企业,还有微纳光学、封装测试等共性工艺公共服务平台。企业有需求,只要上下楼的工夫,就能找到相应服务。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改革激发活力,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聚焦科研人员“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问题,科技部推动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科技成果评价等改革试点;

  瞄准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推广等重点领域进行全面部署;

  针对部分中小企业“不敢买、用不起”现象,有关方面推进科技成果“先用后付”等模式改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持续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推进经济、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以改革疏通堵点卡点,为经济循环畅通破除障碍。

  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中央层面首次专门就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出台政策文件,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进一步打破市场壁垒;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持续落地,推进深层次破障攻坚,国内大循环进一步畅通,让“非禁即入”落地生根,让更多企业敢闯、敢干、敢投。

  当前,要以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引导市场预期,扎扎实实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制度规则,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畅通经济循环。

  以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厚植经营主体成长沃土。

  一架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搭载着水果和药品,从广东深圳市区起飞,历经58分钟跨海域飞行,抵达距深圳海岸线150公里的海上油气平台。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运输,有效破解了船舶运输耗时长、直升机运输成本高的难题。

  推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明确要求交通运输部门应当统筹低空物流发展……在制度的支持下,深圳开放了许多低空飞行应用场景,计划到2026年底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

  上海选取企业需求迫切、部门协同推进要求高的10个事项进行攻坚突破;江苏部署35项重点任务,在要素服务、政策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各地出台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以更大努力为企业发展赋能。

  “近年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加快推出,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英华认为,“十五五”时期,要继续以改革精神、创新举措解决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巩固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动能。

  释放“进”的政策效能

  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面临的困难挑战,宏观政策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靠前发力、持续用力,推动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靠前发力,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政策出手及时有力有效。

  4月底,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全部下达地方;6月底,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超过90%;今年第三批69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完毕,第四批资金将于10月接续发力……财政资金落快、落准、落稳,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用政策效能对冲不利影响、赢得发展主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政策目标、工具、时机、力度、节奏的匹配度”“能早则早、宁早勿晚”“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从更大力度实施“两重”“两新”政策,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落地,再到稳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今年,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更具灵活性、预见性,一招招务实举措既基于当前形势,也着眼未来动态,政策力度与形势发展实现良好互动。

  精准施策,推动更多资金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夯实稳增长底盘。

  老百姓贷款买车、装修、旅游,经营主体做餐饮、住宿、家政、托育,符合条件的,都可以享受贴息支持……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内需不足仍是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为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这份财政贴息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既直接降低了消费者的借款成本,又能帮助服务行业经营者减轻融资压力,“双管齐下”刺激需求、优化供给。

  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范围有所扩大,涉及产品越来越多,截至今年上半年,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今年,多地推出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更多指向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有力推动扩大更有效益的投资;

  广东借广交会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山东举办展会支持外贸企业拓内销,江苏多地优化服务织密企业出海新通道,条条举措从稳存量和拓增量双向发力稳外贸。

  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一系列积极表现,彰显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今年以来,宏观政策不断提高针对性、精准性,把准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切实需求,为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注入持久动力。”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说。

  握指成拳,财政、金融、产业、科技等政策同向发力、一体谋划,实现政策放大的乘数效应。

  6月,中国工商银行惠州分行成功为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内的某龙头石化集团旗下核心石化项目提供授信超80亿元。该项目同时申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并通过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1.5个百分点。

  今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文,着力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围绕7个方面内容,凝练15项科技金融政策举措。宏观政策“拧成一股绳”,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无数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前行的足音,传递的是中国经济奋进的信心。

  稳与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把握稳与进的辩证法,坚持稳中求进,千方百计提信心、扩内需、搞创新、促改革、谋发展,努力实现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务实的行动把握新机遇、打好主动仗,定能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收官、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王  观  葛孟超)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4日 01 版) 💛